“下基层,下基层,基层在哪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干部的自我反思,引发广泛共鸣。
基层就是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就是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这话听起来没错,其实只能算说对了一半。在国情世情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人口流动已是常态,如果只到田埂上去找老乡、去职业中介所关心待业青年,恐怕远远不够。如何把作风改到实处、让工作取得实效,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红脸出汗、揭短亮丑,很多党员干部意识到“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知道”的心态偏了、错了;实打实、心贴心,广大人民群众也感到领导见得勤了,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多了。我们开展活动、反对“四风”,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在心理上看轻了群众、在情感上疏远了群众,丢了群众路线这块宝、松了联系群众这根弦。
也要看到,群众工作有时代性,什么方法都不会是即插即用那么简单。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甚至变成了无效的“形式主义”。倘若一说联系群众,就只知道抱着棉被拎着米面往村里跑,那肯定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人口分布和职业构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把尊崇传统变成刻舟求剑,连群众去哪儿了可能都搞不清。一些干部感叹如今群众工作不好做,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说到底是没找到群众工作的时代触点、跟不上群众路线的时代节拍。
群众在变,联系群众的方法也要变。以前,群众只是希望银行有存的、锅里有煮的、水电路是通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如今,群众还渴望基层服务是便利的、重要决议是公开的、诉求渠道是通畅的、管理机制是民主的。党员干部若不懂得维护合理权益的必要,不理解推动时代进步的趋势,联系群众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从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到人财物杠杆的使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以制度笼子来推进作风建设,正是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如果把群众路线束之高阁,遇到麻烦就别抱怨法宝失灵。如果干部平时从不上门,连村民名字都叫不上来,关键时刻就别指望一呼百应。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再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资源,说到底都需要一颗“为民”的真心来支撑。只有拔除了“四风”的软钉子,才能扎实践行“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状态,才能在新时代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践行群众路线,决不能忽略时代变迁这个最大变数。只有摸着时代触点前进,建设一个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党,才能为作风建设、为国家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
社旗县检察院干警在郝寨镇进行民意调查。
中国长江中下游等广大地区连日酷热,中国气象局启动最高级的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各地的防暑降温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只要群众路线的方针与抗高温行动真诚串联起来,各地政府的相关反应一定会更快,调集资源防暑的积极性会更高。
——解读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召开部分在京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 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在京全国人大代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听取俞正声主席关于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听取陈晓光副主席关于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在吴金印和焦裕禄的典型宣传中,我省媒体深入挖掘解读,确保真实可靠,力求生动鲜活,给典型宣传打上“柔性传播”的烙印,为正面宣传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标杆。群众认可了,典型才立得起来、传得出去,才能真正发挥示范效应,汇聚起亿万人民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央近期紧锣密鼓的会议,无疑是在传达极其重要的信号——对一些不正之风要动真格了,各级官员也许应该提早抛却幻想,别再想着虚与委蛇、打马虎眼。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2日至25日召开专门会议,对照“八项规定”,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
3月31日下午,市委常委、漯河军分区政委余丰立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市民政局,以《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主题,为市民政局机关及其二级机构全体党员干部讲授党课。
8月30日,省纪委、监察厅、预防腐败局召开机关和派驻机构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交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促进提高。
8月8日,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致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出席会议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