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法院法官向国旗庄严宣誓,迎接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各地举行多种活动宣讲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 新华社发(宋海存 摄)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 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开启新的征程,我们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推进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础的有效途径。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凸显宪法的崇高地位,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宪法通过日作为国家宪法日是国际通行做法,有助于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从32年前的现行宪法通过日,到13年前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再到今天的国家宪法日,12月4日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法治的执着追求,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发展进步。30多年来,我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有效维护党的领导,有力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夯实依法治国基础,充分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重要作用,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法治基座。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人治到法治,是国家治理水平提升的突出标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凡成功迈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都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法治经验,形成既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又体现法治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的法治体系,才能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集中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运用法治治理国家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水平,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践抵达新的境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具体部署,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进一步明确了宪法在建设法治中国战略格局中的核心位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遵循。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推动宪法宣传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社会,把宪法精神融入国民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宪法实施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就能让宪法深入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凝聚起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只有以宪法为遵循,才能维护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正确道路;只有以宪法为准绳,才能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严格遵守、执行法律特别是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亟待加强,制度有待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实施宪法要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把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定能使宪法之基愈加巩固,宪法之威牢固树立,宪法之效不断彰显,早日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让宪法精神植根心底,法治信仰蓬勃生长,化作每个公民尊法守法的自觉行动,汇成亿万人民依法治国的深沉动力,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中国号”列车,必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轨道驶向更加美好明天。(新华社评论员)
侯学功强调,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认识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对《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再学习,对我省法治政府建设落实机制再明确,对依法行政推进工作经验再交流,对年底前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任务再部署。
活动现场,市直有关单位和山城区设置了法律咨询台和法治宣传展板,突出宣传了稳增长保态势、国有企业改革、扶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了鹤壁市首部地方法规《鹤壁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条例》。
在加速法治政府建设被提上日程的当下,一些地方政府要秉持依法行政原则,带头守法,切忌制造出所谓的“行政违法大全”。
《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11月1日上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的第3天,由光明日报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明政智库”承办的第二届“法治中国——‘十三五’规划与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社会建设”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
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涉法涉诉信访一律由政法机关处理、信访投诉请求通过法定途径分类解决……来自今年7月全国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进会上的信息显示,近两年来,我国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已迈出关键步伐,改革“正能量”驱动信访形势持续稳中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为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6月9日,河南省首届法治微电影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暨河南省微影协会2015年项目推介会在郑州召开。
5月22日上午,法治周口建设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召开。会议回顾总结去年以来全市的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海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庆森,市政协副主席程维明出席会议。谢海洋发表讲话。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出台,旨在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精神内容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这项规定一方面给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划定了界限,另一方面也给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继续革命”到“经济建设”再到“法治建设”,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显示出饱满的政治意志与自主性。新三十年的“法治建设”尚属于“普通法治”层面,侧重司法权规范建构和普通法律标准化实施,尚未直接或根本触及“宪制”层面。
根据百度搜索指数的统计,2013年对“立法法”的搜索指数为297954,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激增到了337345,增幅达到13.22%。根据百度提供的搜索指数变化图表,对“立法法”搜索的峰值出现在了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期间。
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第四篇,题目是《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是指政府依照法定职责对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影响面广、专业性和政策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定。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先导,其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的正确开展和顺利实施,关系到政府工作绩效的高低和公众满意度的高低。
作为中华儿女,建设法治社会应当人人有责。依法治国不仅靠党,政府更重要的是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只有群众参与进来,依法治国才能顺利的进行,只有群众认清自身的责任,依法治国才能做的更好更有成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严格遵守这四点要求,才能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健全,才能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