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兵在清理车上的积雪。 资料图片
川藏公路,通麦兵站旁,这里是十英雄纪念碑,一场纪念仪式正在举行。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某团某连上百名官兵,列成整齐的方队,面对纪念碑和碑底的英雄雕塑,举起右手,齐声宣誓——
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
声音震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和群山的怀抱中久久回荡。1967年,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副教导员李显文等10名战士,在西藏迫龙山地区与特大山崩搏斗中,不幸英勇献身,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荣誉称号。
今年是川藏公路建成60年。60年里,一代又一代高原汽车兵和高原兵站官兵,用实际行动叫响了这样一个口号: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这,就是他们的“三不倒”川藏线精神。
在新的时代里,这种精神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新内涵?跟随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上线”,我们一路在追问。
来川藏线当兵,得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川藏线:“上线”首要是吃苦
“说到川藏线,人们会觉得风景很好,是世外桃源,可待久了,很恼火!”札木大站站长李江说道。“恼火”,四川话是“烦恼”的意思。
为啥“恼火”?因为川藏线苦!对于汽车团部队来说,以前路况差,通讯难,饮食差,住宿条件差,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行车过程中所遇到的意外状况仍然防不胜防。而在川藏公路沿线分布着的20多个兵站,其中10多个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近4500米,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上了川藏线,首先就是要有一种吃苦的精神。”竹卡兵站站长朱红雷说。竹卡兵站,地处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如美镇竹卡村,兵站四面环山,湍急的澜沧江从大山间流过。在朱红雷的记忆中,2003年以前这里还不通水电,一封信在路上要两个月时间。
在理塘兵站停留期间,我们见到一位叫石虎的老兵,黑里透红的脸庞,让他看起来像个标准的藏族汉子,一问,却是正宗的东北汉子。入伍11年的石虎,一直待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兵站——这里冬天晚上零下30多度,夏天三伏天还要盖两床被子。
据李江站长介绍,川藏线上兵站的战士往往凌晨3点就要起床,准备第二天的伙食,“汽车部队过来了,提出什么时候开饭,我们必须做到及时保证。为几千人提供伙食,做多少饭,洗多少米,切多少菜,说起来简单,都要一手一脚地去干。”拉练部队经过时,一餐饭上千人,前面的还没走,后面的又来了,炊事班连轴转。今年,汽车部队开展了快速机动演练,从成都到林芝必须最快到达,要求人停车不歇,兵站一方面要做好与地方交通部门的交通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保障好战士的吃饭、休息,将盒饭和水及时送到战士手中,还有车辆的快速加油,而所有工作仅靠兵站20来号人完成。
川藏线虽然苦,但在很多老兵心里,能在这条线上待上几年,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川藏线上都待过了,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入伍17年的某汽车团运油营三级军士长李小刚这样说。
传承川藏线精神,不仅仅是牺牲和奉献——
川藏线:苦干不能再苦熬
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不倒”川藏线精神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同时也被不断地赋予着新的内涵。“不怕苦的精神必须要强调。但是,现在川藏线各方面条件,比如吃、住、用水、用电等已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传承川藏线精神,并不仅仅是只讲牺牲和奉献。”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风竹认为。
据悉,汽车部队进藏运输任务已经实现10年安全圆满。安全问题,是高原汽车兵的生命,“安全,靠制度来保证,靠训练来支撑,靠教育来强化,靠文化来熏陶。”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团长黄晓强说。近年来,川藏兵站部也努力为官兵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好用电、用水和取暖这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竹卡兵站用水难的问题,政委翟风竹就在执行今年第二趟进藏运输任务时,带领工作组,爬上海拔3000多米的觉巴山山腰,勘查引水渠路线,最终选择了一条合适的路线。
在扎木大站院子里的路边,一块竖着的灯箱十分醒目,上面有这样三句话——“对得起高原特殊待遇,对得起上级特殊关怀,对得起职责特殊要求”。
“身为军人,必须履行这份使命。但是,战士们苦干了,不能再苦熬。”翟风竹告诉我们,今年所有兵站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一方面让战士们在空闲时间里有事情干,在地广人稀的高原不感到寂寞,另一方面确实可以学到些实在的东西。在中坝兵站院子的橱窗里,展示的就是战士们自己画的画、写的字,成为中坝兵站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培养兵站的战士成为人才,我们进行了精细化分工,让每个人确定一个专业。”然乌兵站站长严清升说,“比如,怎样培养炊事兵成为人才?可以把司务长往营养师方向培养,炊事班长往烹调师方向发展,副班长往机械维修师方向发展。”
据黄晓强介绍,在具体做法方面,汽车团还通过荣誉激励、竞赛竞技等方式激发战士们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比如每一趟“上线”评比标兵,评选感动团队、感动人物等等。
100多对父子兵、母子兵,就是因为舍不得,离不开——
川藏线:割舍不断的情义
算起来,高聚军已经上了160多次川藏线了,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上线。高聚军,在川藏线上跑了近30年,现在是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修理所所长,50岁的他今年6月份刚刚退休。“6月份就退休了,但觉得还没干够!对川藏线是舍不得,离不开。”高聚军说。
川藏线上,有不少像高聚军这样的老兵。川藏兵站部副部长王玉庆,从1978年6月跑第一趟川藏线开始,至今已在这条线上待了30多年,2007年当上副部长后,仍然保持一年至少上一趟线。扎木大站医疗所所长崔淑华,入伍38年,在川藏兵站部干了25年,2002年40岁那年来到高原地区,后来就一直在这里。
王玉庆、高聚军、崔淑华的子女也在川藏线上工作。当兵前,他们对父母有不少误解,但当他们到了部队后,对父母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崔淑华记得,前年过生日时,儿子买了一条羊毛围巾送给她,这样的事情在儿子去部队之前从来没有过。据了解,川藏线上共有100多对父子兵、母子兵,这些新一代“川藏线人”从小对川藏线有着深深的感情。
在三级军士长李小刚、然乌兵站站长严清升等人的心中,跟战友们一起“上线”、驻守兵站而结下的那份兄弟情让人难忘。“传承川藏线精神,还应传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纯洁的关系。”翟风竹认为。据介绍,每一趟汽车团进藏,都会有兵站部领导跟车指挥,要求每个团至少上4名常委,并且是走在梯队最后。“官兵关系密切,共同对付困难,才能完成任务。”翟风竹说。
据统计,川藏兵站部每年每名领导至少有70天以上跑在线上,住进兵站。如今在川藏线上,部队领导跟车上线已成为一大优良传统。
在川藏线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祭奠为“两路”筑路英勇献身的烈士。
拉萨河畔,纪念碑高耸入云。无声的静穆中,仿佛听到60年前茫茫高原回荡的筑路大军洪亮的号子,仿佛看到60年来在这条生命线上往返和坚守的一个个绿色身影。“金珠玛米”,留下的何止是这样一块纪念碑?他们用长长的川藏线、青藏线,用宝贵的生命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在汉藏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川藏线,国道318上最靓丽的一段,也是最有魂的一段。
川滇藏最热闹的季节从每年3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即使在七八月的雨季,也有不少人都会行走在这条线路上,甚至形成了车流量、人流量最多的季节。
川滇藏最热闹的季节从每年3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即使在七八月的雨季,也有不少人都会行走在这条线路上,甚至形成了车流量、人流量最多的季节。但是,它最美的月份在几月呢?
有的小孩儿就很可爱,他对你说“扎西德勒”、“加油”还不够,还冲上来给你推车,推着你的后座向前,显出他很有力的样子。伴随着我的川藏线之旅,与当地人、户外爱好者沟通,这些积攒下的温情与正能量,回味时是最有风味的佳酿。
这里有高耸入云的雪山,原始茂密的森林,辽阔宁静的草原,雄伟壮观的峡谷;这里有奔腾咆哮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奇特美丽的建筑,世外桃源般村落。三神山(夏诺多吉、央迈勇、仙乃日)、五色湖、牛奶湖、珍珠湖.......这里的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
60多年前,11万藏汉军民组成的筑路大军众志成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千难万险,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筑起川藏、青藏两条交通大动脉,3000多人长眠“两路”沿线。
川藏线从成都算起,收费路段不多,最后一个收费口在泸定,之后全程不收通行费。川藏线上油价也有起伏。
川藏线从成都算起,收费路段不多,最后一个收费口在泸定,之后全程不收通行费。川藏线上油价也有起伏。
大约一亿年前,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惊天动地的相撞中,喜马拉雅山神话般地从古特提斯海缓缓升起。
8月18日的成都,天才刚亮,27岁的张峰背起准备好的行囊,和朋友一行4人骑上自行车准备出发,目标是2100公里外的西藏,预计20天以上的行程,路线是传统的国道318线。
该车主也接到了杭州南山路法拉利销售的电话,建议别往西藏走了,底盘磕坏了很贵的,不比玛莎拉蒂,保险公司不一定会赔付。
周静一行有4人,除了她还有同校的大三学姐胡阿芳、来自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和湖北工业大学的两名男生。” 现在周静正在武汉的一家超市做促销,她要凭借自己的双手赚钱,开启新的骑行旅程。
在漯河市,有一位85岁的老太太,今年6月执意要去西藏。原来,今年是川藏公路修建64周年,这条绵延2255公里的路上,平均每公里就长眠着超过1名筑路烈士,其中不少是咱河南人。而她在60年前曾动员当地一批人进藏修路,多人牺牲在路上,这让她牵挂了60年,她要去祭奠那些河南筑路工!
亚拉雪山前的河谷让我们找到了希望,对于越野车来说这恐怕是最适合的拍摄地点之一了,心里的那根弦终于可以暂时的放下。过了涉水路面后,我们与林芝的距离还有195公里,就我的记录来看那天所遇到的路况是除了定日去珠峰外我印象最深刻的。
6月14日,来自江西上饶的“中国最小背包客”雯雯随父亲来到成都。年仅4岁的小女孩不上幼儿园,一年中跟着父母徒步旅行,吃野菜、睡帐篷,每天步行十多公里,成为“中国最小背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