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河南商丘市民权县王公庄一个普通的早晨。晨曦中,村里近200家个人工作室大门打开。画廊、装裱店、礼品店、经纪人公司一应俱全。王公庄村是“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这里,发端于明清时期的工笔画虎技艺得到了全面传承。
“推动商丘特色文化发展,使我们践行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政策有了抓手,同时,在弘扬利用传统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说。
近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战略,积极挖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现和培养文化能人,积极参与和组织国家、省、市民间工艺和旅游商品博览会,实行文化创作、产品生产与销售宣传相契合的文化营销模式。同时,出台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以培育示范基地为方法,让王公庄成为全国“画虎第一村”的现实,带动了当地一批文化特色村建设。
泥塑文化是商丘植根于民间的特色手工艺,柘城“泥人李”与天津“泥人张”师出同门,两家作品均以民风民俗为题材。近年来,在有关部门扶持下,“泥人李”的后人李秀山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泥塑作品《背娘赶集》《出嫁》等多次在各种展览上获奖。“泥人李”首批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岁的李秀山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
以出产传统宫灯而闻名的夏邑县火店乡,车来人往。李店村陈美婷宫灯厂内,工人们正忙着在车间运料分料。工厂老板陈美婷告诉记者:“随着群众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时下用宫灯的地方越来越多,订单不断增加,加班加点才能赶出来。”这个老字号宫灯厂已经搬到镇上,每天生产宫灯400多件。
在宁陵刘腾龙笔庄,笔庄传人之一刘兰亭的老字号品牌店里厚厚两摞荣誉证书中,有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高度评价刘腾龙毛笔的信函。
柘城金麦草画做的是“变废为宝”的巧文章,村民用小麦秸秆金子般的变幻色彩,手工粘贴各种画面,质地保持千年不老化、不褪色。产品在首届中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国内外艺术界誉为“中华瑰宝”“民间一绝”。
虞城刻瓷传承的是刀尖艺术,其传人申世德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创新,他以独有颜料、用镌刻法刻出来的牡丹,刺绣一样点点凿在瓷面上,使画面无比细腻、逼真。他的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特色文化村在商丘已经有18个,由此辐射带动的村庄近200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年产值8亿多元。一批特色民间文化迅速以品牌的形式得以发掘、保护,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荷锄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画虎雄,泼墨岂止为斗米,虎虎生风长精神。”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赠给王公庄全体村民的这首诗,是对商丘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充分肯定。
为使农村特色文化保持持续发展,商丘在《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实施意见》中,已经作出了建设火店宫灯、王公庄虎文化等七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方案决定。特色文化产业园将建成社区型园区,涵盖物流区、展示区、生产加工区、居住区和体验区。届时,作坊式经营将转向集中式经营,整体调配更加便捷,同时,各园区还将建造一批供游客动手制作、体验的店铺,以此打造体验式旅游景点,让商丘特色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弘扬。(记者 刘先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