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墙倒屋塌,8月3日发生在云南鲁甸的6.5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河因之呜咽,举国为之悲恸。几天来,面对严重灾情,抢险力量紧急行动,灾区群众全力自救,爱心援助汇聚传递,中华大地涌动着守望相助、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怀,迸发出坚强不屈的巨大力量,升腾起重建家园的美好希望。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受委派急赴灾区,万余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出征驰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不期而遇的抗震救灾遭遇战打响了。这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意志,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激励人们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但排查搜救的努力并未停止。“不抛弃、不放弃”,“有一线希望就继续救援”的话语表达了搜救人员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与时间赛跑、和死亡竞速的关键时刻,灾区广大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肩负起救援、转移和安置群众的紧迫任务。舍自家、顾大家,把确保群众脱险摆在第一位。一句“党员不带头,谁带头”,人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勇于担当精神和先进政治本色,不愧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抗震救灾的排头兵。灾难当前,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挺身担当上下呼应,鲜红的党旗下凝聚起战胜灾害的无穷力量,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注入坚定信心。
无论是抢救生命还是重建家园,抗震救灾拼的是速度,靠的是实力,是灾害条件下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特殊检验”。从高科技装备手段的广泛应用,到指挥平台的科学调度;从救灾物资人员的空中投送,到抢险队伍的多路机动;从大规模的伤员救治转运,到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鲁甸抗震救灾工作得以在更大范围和空间里展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立体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折射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显示了建立在“中国制度”之上的“中国力量”。加之有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有抗灾经验和能力的不断积累,打赢抗震救灾遭遇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难检验着救灾的物质力量,也衡量着社会的精神高度。大江南北,童叟无类,爱心捐款聚沙成塔;长城内外,民族情深,“切糕王子”千里送爱。储蓄罐里的数枚硬币,跋山涉水的小小切糕,或是点点滴滴的志愿服务,还有网络空间的点赞声援、理性思考,细中见实、实中见真、小中见大的平凡善举,无不承载着对受灾群众血浓于水的真诚牵挂,汇聚成不离不弃、同舟共济的爱心洪流,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而深厚的现实基础。人人可为、从我做起的爱心行动,践行着最能体现当今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构筑起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温暖坚强的有力观念支撑,内化为凝聚全民族共识与力量的精神内核,推动着全社会在灾难洗礼中获得又一次进步、成长。
亲人瞬间逝去,家园顷刻被毁,抚平地震灾害造成的创伤尚需时日。但随着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的不断进入,灾区群众初步实现了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得到医治,灾区秩序逐步恢复,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我们欣慰地看到,已经有孩子们在安置点的帐篷外读书写字,有的还天真地奔跑嬉闹。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为灾区人民托起新的希望。一个美丽的新鲁甸,必将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新华社评论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