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好“小康”路

2016-06-29 11:09 来源:映象网

  坚定走好“小康”路

  ——从土地革命到精准扶贫

  中华民族以农立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甚至历代政权更迭也都与“农”有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土地改革,无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还是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应该说都是基本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但都没有成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特别是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党的“三农”政策取得了圆满成功。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呢?在此,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个粗略的回忆和简要的探讨。

  一、合作化的兴起与皇粮国税的终结

  纵观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毛泽东主席还做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著名论断。党所经历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总体还是进步的,有很大发展的。

  1949年10月开始到1956年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经过多年战争,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劳动力大量减少,劳动工具高度分散,土改中,有的分了一头驴,有的分了一盘磨,还有人分了犁、耧、锄、耙,生产力严重低下,实行农业合作化,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提高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同时,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最大限度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应该说这个阶段总体是正确的。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浮夸冒进,生活上大肆兴建公共食堂。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又遇到1959----1961的三年自然灾害,给农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一段是走了弯路的。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签下“生死状”,开启中国农业大包干的序幕。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时任副总理的万里明确表态农村改革势在必行,当时在老百姓中就流传一句话,叫“要吃米找万里”。

  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把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此,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

  2000年,中央开始实行粮食直补,直接向农民发存款折,以防止中间截留,让农民直接得利。

  2003年,河南作为试点,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并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特产税)和三提五统(村提留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一级维持或扩大再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的总称。包括三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乡统筹费,是指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向所属单位(包括乡镇、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农户收取的,用于乡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款项。),并在部分县试行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正式成为历史。当时我在太康县任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联系城关镇,与老百姓接触比较多,经常听人说,农业税取消了,三提五统也不收了,还实现了农机、农电、农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直补,农村也实行义务教育了,孩子上学也不交学费,而且新农合看病每年只交10元钱,除了盖房子娶媳妇都没有花钱的地方了。年轻人外出打式也能挣不少钱,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感激不尽。可以说土地改革是一场革命,取消农业税也是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革了几千年皇粮国税的大革命,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精准扶贫的提出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来瞄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当时,还有不少人感到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相隔5年,虽然都是翻两番的提法,但一个是总量,一个是人均,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更加突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作为”,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是中央文献第一次把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述。规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市场,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大农业的转变。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新时期扶贫基本方略。

  2015年10月,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出了六个精准扶贫的思想和五个一批的具体措施及五个坚持的要求。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坚持是: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较好地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

  2014年12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了《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的决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基本实现,城镇化率接近60%,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到204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河南,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2015年12月31日,省委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到2020年实现“两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两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两不愁”,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省直工委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提出了“省直机关百千万工程助力脱贫计划”。即:百个厅局联系百个第一书记派住村,千个机关党支部帮扶千个贫困户,万名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万名贫困学生。

  综合从土地改革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土地政策经历了分--合--包--转的过程,农村生产关系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进步,经历了由适应到不适应再进一步适应的变化。说明了:1.党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高度重视的,政策是连贯的,有效的,是代表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2.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既不能不切实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是明确的,措施是具体的,通过努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三、党组织战斗堡垒与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小康不小康,关健看老乡;

  村民富不富,关健看支部;

  脱贫不脱贫,关健看用人。

  第一句,小康不小康,关健看老乡。这句话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视察海南博鳌谭门镇时讲的,并在此后多次讲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于2013年11月出版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书。该书围绕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老乡、老乡离小康有多远、老乡怎样奔小康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一是吃饭问题。古今中外,“民以食为天”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解决不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免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帮我们解决,只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

  二是发展问题。据农业部韩长赋部长讲,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收入平均增长9.6%,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422元,连续6年高于GDP增幅,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但实际上仍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1/3至1/4,虽然许多农民都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与城市相比,发展仍然滞后,可以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经济学有一个木桶原理,就是说桶内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一块板决定的,是由最短的那个板决定的。

  三是制度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管改革开放之初,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也只能是在大家都很贫困的条件下,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权宜之计,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中国人民的小康,不是哪一个地方的小康,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小康,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并最终消灭贫困。截止2015年底,全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其中河南超过500万,这部分人小康问题不解决,就不是真正、全面的小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才能让全国各地的“老乡”都能分享发展成果,共享小康之惠。

  四是方法问题。尽管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巩固,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都是外力,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要靠千千万万“老乡”们自己。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立足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加大农民教育、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投入,拓宽增收渠道,广大“老乡”也要自觉增强致富强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提升素质、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自己的美丽家乡做贡献。

  五是评价问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杯,小康建设“到位不到位”不是看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数字达标不达标,更要看老百姓认可不认可。只有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发展、干事创业的第一标准、第一导向,在“三农”问题上,多向“老乡”问计、常向“老乡”问需、善向“老乡”问政,才能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老乡”心坎上,才能在数字指标提高的同时,让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幸福感”强起来、“满意度”升起来,建成名副其实、惠民富民、以人为本、城乡共荣的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句,村民富不富,关健看支部。这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10月在视察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时讲的。他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现实条件下,我们党支部和村委会,一般都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这是中国特色,是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班子中的每一人都必须相互补台,才能好戏连台,才能共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如果不团结,相互拆台,那肯定共同垮台,村民遭殃,小康泡汤。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我们村级党支部最少要发挥好以下三个作用。

  一是思想教育的作用。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乡风民俗,教育村民自觉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切实提高基层党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二是服务引导的作用。党支部一班人应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真心帮村民解决家庭困难、就医看病、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引导村民学习农业科技,帮助村民选好致富项目。

  三是带动提升的作用。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党员干部要做群众的榜样,既要带头致富,更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主要领导,更要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美丽乡村建设上,扶贫助困上,和谐稳定上等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第三句,脱贫不脱贫,关健看用人。毛泽东主席讲过,“世界上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

  与城市天天挤公交车,上下班堵车不同,现在农村不过年、不逢节的找几个年轻人吃饭喝酒都困难,甚至极个别村办丧事都找不到人抬棺材。有人说,现在是60后种地,70后打工,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愿种地,00后根本就不讲种地。年轻人打工走了一批,考学走了一批,经商走了一批,投亲靠友走了一批,留在村里的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头老太太和未成年没有力气的少年儿童,或者是只能吃不能干的伤病残人员。农村缺人,特别是缺“能人”,是不争的事实。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怎么样用好政策,发掘人才,我也提这么三点建议:

  一是用好“公家的人”,广开渠道,外联内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目前,省、市、县都与我们这里建立了扶贫联系,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人也在关心着家乡的建设,我们省质监局也向咱们这派出了第一书记,包括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我在这里统称为“公家的人”,这些人都是比较有文化、能办事的人,要起到“划圈连线”的作用。要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在你管辖或者联系的这个地方有什么优势,是人才、还是资金、还是土地、还是市场,能开发什么土特产?能够上什么项目?需要什么外部帮助?然后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项目和资金投入,或广泛寻找合作伙伴,牵线搭桥,招商引资。驻村“第一书记”,要演好“马向阳下乡记”,弘扬“马向阳精神”,既要在第一线真蹲实干,又要穿针引线,发挥好派驻单位职能优势,落实好省委省直工委百千万助力扶贫工程要求;村支书要力争向“李天成”(原型是濮阳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看齐,当好村官。

  二是用好“在家的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016年04月20日《南阳新闻网》报道:在镇平县老庄镇万亩樱桃沟夏营村,放眼望去,一片片樱桃林下绿油油的鱼腥草长势喜人,村民们采割的新鲜鱼腥草畅销各地。......面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该镇政府进一步研究制定了土地流转方案,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主体,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科技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科技管护水平,并利用“一事一议”或向上争取项目等措施,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如今,已启动实施了陡坡水库灌区改造,近百亩林下作物浇灌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下一步,该镇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种植面积,主动与药企联姻,引导群众走上鱼腥草种植产业化道路。

  三是用好“外出的人”,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有人算过这么一笔帐,说是在我们河南农民种一亩地收入按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加起来算,也不超过1300元。 (其中,收入:小麦亩产900斤*1.1元=990元,玉米亩产1200斤*0.9=1080元,合计2070元;支出:小麦:机耕费100元,麦种80元,拌种、机播40元,冬前水、返青水、拔节水100元,返青肥80元,供粒肥30元,除草剂5元(防野燕麦14 元),杀菌防病4元,杀虫防病6元,孕穗期杀虫、防病、叶肥8元,收割60元,合计513元(不含工钱)。  玉米:灭茬25元,底肥120元,玉米种30元,拌种、机播40元,除草剂5元,苗期杀虫4元,小喇叭口杀虫4元,大喇叭口杀虫4元,供粒水20元,供粒肥30元,机收60元,晒干脱离10元,合计342元。  利润:2070元-513元—342元=1215元。这还是在风调雨顺前提下,按高产量低支出算,如果再算上人工,基本就不挣钱。因为农业投入大收益低,甚至不挣钱,在没有其它挣钱门路的情况下,进城务工经商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选择,这部分人基本上是离土不离乡,在城里挣钱,回家消费、建房娶媳妇。

  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城市发展的速度仍远高于农村,城市里一些修路、种草,建筑、装修,餐饮、卖菜,环卫、修鞋等吃苦受累的活还都靠农民工来完成,离开农民工一周,城市就不能正常运转,就象北京、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也不例外。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打工经济呢?一是发挥群众组织或者村中能工巧匠作用,由盲目流动、单干、打游击,变成有组织有目的打工,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找活难、要钱难等问题;二是加大对“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力度,由主要干脏活累活等体力劳动,向体力与脑力相结合转变。俗话说“天下饿不死手艺人”,“一招鲜,吃遍天”,许多年轻人,打工前都想法花钱去学一门技术,挣钱多还不累,政府和各级党组织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打工的技术含量;三是由目的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性质的群众组织,帮助农民工维权,指导农民工提升素质,组织农民工有目的打工,解决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家庭不和谐、子女教育难等问题。 

  四是照顾好“没有能力的人”,该救则救,能保则保,不让一个群众掉队。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对于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资源,甚至是孤老病残弱家庭或个人,你再怎么努力帮、下劲扶都不行,只有靠政府救助。(葛占国)

责编:安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