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干什么?我们该如何反制
美军舰闯我岛礁12海里,搅动了整个亚太。美国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生事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影响西方盟友对中国态度。在英国向中国示好后,德法荷等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来中国访问,谈合作、签大单、谋发展,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有另起炉灶之意。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拉不住西方盟友,谈何盟主地位,美要用行动急切地向他们表明不能和中国走太近,在对华事务上要步调一致,听招呼。
二是拉帮结伙共同遏制中国。自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构想以来,太平洋不再太平,美国的策略是纠集部分亚太国家,打造亚洲版小北约,遏制中国发展。从目前看,此计划没能实现。
三是推动TPP在亚太国家落地。美国以军事和经济两轮驱动,推进“亚太再平衡”落实。目前TPP协议虽已签,但不断传出各国对协议的反对声,还要各国议会批准,美国在这个时点上用军事手段为经济护航,展示肌肉,显示实力,向这些国家施压,以掌握亚太经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从而迟滞中国经济发展。
下一步,美国会主要做三件事,每季度到南海岛礁巡航并进入12海里、加大在南海岛礁周边军事演习、加快在菲律宾驻军。
面对美国的挑衅,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准备。首先,坚决斗争展现意志。南海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被迫第三次与美国正面交手,我们必须敢于博弈,只有在南海博弈中胜利,中国才有走出去的资格,这是绕不过去的坎。历史上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过对美胜利,今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美国挑起南海争端,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次错误行动。美国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同时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角力”,胜算把握并不大。 我们还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南海博弈拼的是实力,比的是意志和耐力。
其次,策略应对稳健有序。这次美国海军高调进来,得了面子,我海军沉重应对,妥善处置,维护了主权权益。今a后对此类事件可采用四步法:外舰进入200海里,密切监视;进入24海里,保持跟踪;接近12海里,进行警告;进入12海里,驱赶驱离。
第三,以必要措施应对军事化。在今年香山论坛上,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拉夫黑德抛出“南海非军事化”的话题,可话音没落,美军舰开进南海,给人感觉政策混乱,没有章法。美国长期在中国南海派军机抵近侦察,军演规模越来越大,军事部署离中国越来越近,现在又要常态化巡航南海。事实证明,美国已把南海搞成了军事化。我们起初扩建南海岛礁,是为了提供海上公共民事产品,面对已被美国军事化的南海,我们不得不加强必要设施的建设,才能有效保护岛礁人员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未来美舰可能还会进入,我们必须保证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作者是国防大学战略部教授 梁芳)
近期,南海派出所按照市局要求,组织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支部活动。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昨天(30号)上午,中国史学会举行南海问题研究最新成果报告会,台湾政治大学唐屹教授作主题报告,公布了他搜集、整理、编辑了50多册有关中国南海问题的重要资料,力证南海自古就属于中国。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洛里·罗宾逊上将8日称,美国空军将持续在南海上空执行日常飞行任务。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8日针对“航行自由”问题表态称,作为南海最大的沿岸国,中国最希望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中国军队将根据需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
中国大陆正在使用巧妙的方法——通过建造新型岛礁堡垒以获得南海争议水域的实际控制权。
该报道称,计划参与巡航的青年大多是菲律宾的大学生。他们5日在该国奎松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巡航需要81艘船只,以代表菲律宾的81个省份,并同时向民众募捐……
该报道称,计划参与巡航的青年大多是菲律宾的大学生。他们5日在该国奎松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巡航需要81艘船只,以代表菲律宾的81个省份,并同时向民众募捐……
他们5日称巡航需要81艘船只,以代表菲律宾的81个省份……
原题:美国在南海应该害怕的中国战争武器 此次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安全驶出中国人造岛礁的12海里区域,但未来,总有产生摩擦的可能。
越南政府曾经公开发表过外交声明,承认过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
交通运输部9日在南海华阳礁举行华阳灯塔和赤瓜灯塔竣工发光仪式,宣布两座大型多功能灯塔正式发光并投入使用。
“可能是在一场拳击比赛中,用曼尼·帕奎奥(与中国较量)。”据菲律宾Rappler新闻网站7日报道,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近日接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采访时,如此回答“菲律宾是否有能力军事挑战中国”这一问题。
中国在南海建立的设施在军事用途上到底有多大?美国为何如此关注南海问题?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部主任滕建群教授对这些热点问题做出了解读。
勘探地点位于南海主权有争议地区的范围内。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9月10日报道,日本公司将为俄罗斯能源巨头控制的越南大陆架油气项目钻井勘探。勘探地点位于南海主权有争议地区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