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日菲联合海上演习。
在国内挑动反华情绪的同时,菲律宾还把南海问题闹到纽约联合国总部。菲律宾GMA新闻网14日报道称,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上,菲律宾指责中国“扩张政策”引发的领土争端应当引起国际关切。菲律宾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会上说,中国的“强硬行动”始于2012年,中国拒不从黄岩岛撤出海军力量。她还指责中国不仅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也违背了2002年东盟与中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菲律宾海洋科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格米兹宣称,中国在南海水域的填海造地造成2.8亿美元的生态产品损失。
“中国常驻联合国官员反击菲律宾的指责。”《菲律宾星报》14日报道称,针对菲律宾的批评,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做出反击,他表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不是讨论南海问题的场所,但“某个国家”在会上大谈特谈南海问题,企图欺骗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妥协退让。“我在此正告这个国家,你们打错了算盘,算错了账。中国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如磐石。无论是在缔约国大会,还是在联合国,即使你们讲一千、道一万,你们的图谋永远都不会得逞。”
同时传到美国的还有部分菲律宾人的反华示威。继数个激进团体于12日菲独立日之际在马尼拉中国驻菲大使馆前示威后,有在美国的菲律宾团体也在纽约等地组织反华示威。《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14日称,“美国菲侨良政协会”会长洛伊达· 刘易斯12日在纽约曼哈顿苹果旗舰店前举行的集会上抨击中国。这次示威针对主要销售在中国制造产品的苹果和沃尔玛连锁店。刘易斯称:“我们个人不能从军事上与中国战斗,但我们可以通过抵制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从经济上这样做。在美国,最大的中国产品经销商是沃尔玛和苹果。”
(原标题:中菲代表联合国总部交锋 中方称你永远不会得逞)
报道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中国坦荡得很。菲律宾固然能对中国在南沙的岛礁建设高声反对,却既无过硬理由,又无有效手段来阻止中国的合法行为。菲最高法院法官卡皮奥更是别有用心地告诫,一旦与中国就南海争端举行双边会谈,“菲就可能落入中国的圈套”。
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民在第25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上发言 1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25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上,菲律宾代表就南沙岛礁建设、南海仲裁案等问题不点名对中国横加指责。
美国和菲律宾开展的“肩并肩”例行联合军事演习 5日在菲律宾拉开帷幕。也有政府人士说,“随着中国变得具有攻击性,越共的态度正在产生变化”,局势如何演变是个未知数。
为重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加强与各国在南海的合作,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距离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还有一段时间,仲裁结果是否将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也是各界关注焦点。
面对中国压力,菲越似乎正结束几十年来的不信任。
据路透社12月14日报道,北京对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的几乎全部区域都提出了主权声索,但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也提出了声索。英媒称,马尼拉称,通过跟随菲律宾寻求联合国仲裁,越南帮助确保了在与北京的南中国海争端中的和平。
外媒称,位于海牙的联合国仲裁法庭让菲律宾在2014年3月30日之前提交中菲领土争端案的证据。菲律宾向法庭提出了13点请求,其中一点就是请求法庭要求中国的国内法必须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文简称《公约》)这部多边条约保持一致。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菲律宾外交部22日发表声明称,为和平并永久地解决与中国在西菲律宾海(即南海)问题上的纠纷,菲律宾将诉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仲裁程序。这份由菲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发表的声明称,菲律宾已采取行动,根据《公约》第287条和附件第7条,对中国启动仲裁程序。
问:据报道,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5日发表演讲时表示,愿在南海仲裁案裁决后与中国进行对话。问:菲律宾在南海仲裁案诉求中提出,中国历史性权利的主张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赛义德·乔杜里指出,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现有国际法框架下,国际仲裁庭无权审理或裁决南海争端。柬埔寨东盟教育中心主任约瑟夫·马修斯认为,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的行为从根本上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仲裁庭对此案没有管辖权。
中国两架民航客机降落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相关人员合影留念 美国并非南中国海的利益攸关方,除了公开和私下里要求中国遵守仲裁、与盟国持续进行航行与飞越自由的努力外,美国不具有空海、地缘和时间优势,难以支撑太久。
中方还将在G20工商峰会(B20)框架下举办反腐败论坛,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答:斯瓦尔先生的有关言论罔顾事实,充满歧视和偏袒,严重违背英方在有关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承诺,我们对此强烈不满。
9月联合国大会将召开,中越是否要将该问题作为议题讨论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