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被起吊中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3日继续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下潜作业,对这个中国首个发现的海底热液区进行科学考察。
据现场指挥部介绍,这次下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载人潜水器在热液口的作业方式,测定喷口温度,采集热液流体、烟囱体、岩石和生物样品,进行海底高清摄像照相与环境参数测量,下潜深度约2800米。
“蛟龙”号2日在这个海底热液区首次下潜,测量了热液喷口温度,并采集了热液流体、岩石和生物等样品。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春辉说,龙旂热液区是中国于2007年发现的首个海底热液区,是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组成部分,“龙旂”一词出自《诗经》。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是由于大洋中脊构造岩浆等活动,温度只有几摄氏度的海水渗入地层,被海底高温岩石加热排出,高温流体与周围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温或低温热液区,在高温热液区往往沉淀形成硫化物“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铅、锌、铜、金、银等金属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类重要的潜在海底矿产资源。
在活动海底热液喷口附近,通常还存在一个与地面上依赖于光合作用维持生命系统完全不同的热液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物耐高温、高压和剧毒,是生物科学家研究的前沿课题。
目前,“蛟龙”号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务,为期120天。
原标题:“蛟龙”号继续在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下潜
7月6日,记者从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了解到,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日前在洛阳七二五所出厂,它是我国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迎来的第一个国产化同类型“小兄弟”。
2015年1月14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在这个航段的第9次下潜。这次下潜结束后,“蛟龙”号将搭乘母船靠泊毛里求斯补给,随后继续在西南印度洋执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潜科考任务。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首次采集到海底高温热液区流体,并测量了一个热液喷口温度。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铅、锌、铜、金、银等金属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类重要的潜在海底矿产资源。
12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印度洋首次科学应用下潜,采集到硫化物“烟囱”碎片及岩石矿物样本20公斤,并进行了大范围环境参数测量与近底海水采集.
在圆满完成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之后,中国深潜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25日再次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正式赶赴西南印度洋执行第二、三航段任务。
“向阳红09”船,2014年7月16日 “蛟龙”号开展今年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作业 7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放入水。
16日举行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透露,中国今年将继续组织大洋调查和研究,在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继续开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据悉,在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的同时,国家海洋局将摸索开放、共享的“蛟龙”号应用机制,为潜水器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消息,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昨天抵达第二航段作业区,计划于北京时间明天凌晨1点左右,进行第二航段首次下潜。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领导小组副组长、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说,在7.5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里,蛟龙至少会有5次“下潜秀”。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8日搭载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在南海下潜,周怀阳将在海底实地观察冷泉区。这个潜次是“蛟龙”号第54次下潜,由唐嘉陵担任主驾驶,张东升负责测试潜水器定位系统,周怀阳在海底实际观察冷泉区。
如何让“蛟龙”的手臂在深海中游刃有余,既是此次蛟龙出海的重头戏也是付文韬付出训练最多的内容。胡震表示:冲击大洋1.1万米深度,提速下潜速度,将成为未来新的载人深潜器的另一终极目标。
6月8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顺利安装至母船“向阳红09”。“向阳红09”船将于6月10日载“蛟龙号”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执行今年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科考研究。
2012年6月3日上午,“向阳红09”试验母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无锡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挑战中国载人深潜历史的新纪录。
记者日前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了解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明年将牵头组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试验性应用,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
中国微型无人专用潜水器研制成功 可装蛟龙号上
此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先后进行3000米、5000米海试取得成功,所采用的耐压电池,同样全部由该公司自主研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