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需物资油料保障是维系战争的“大动脉”,是部队生存的“生命线”。随着海军走向深蓝的步伐不断加快,南海舰队后勤部按照能打胜仗的要求,不断提升军需物资油料保障能力,先后组织完成远洋护航、编队出访、海上联演、岛礁补给等海上多样化行动军需物资油料保障任务,打造了一条坚实可靠的深蓝保障链。
上百家可靠供应商随叫随到,数十页物资供应菜单可供选择——
“精细化”打造保障链
“以前出海一日三餐都是咸菜罐头,时间一长官兵感到没有胃口。”海军后勤部军需物油部领导说:“如今,艇员食堂不仅顿顿有新鲜蔬菜,还有数十页供应菜单上的货品可供选择。”
海军岸基保障和传统陆基保障最大区别在于,舰艇一离港物资来源就断线。近年来,南海舰队提出“精细化”保障理念,逐步将按需供应转变为宏观调控下的精确供应。他们考察市场与100多家信誉好的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实现保障物资24小时配送;制订60余页的商品供应目录,区分18个类别逐一明确主副食品供应标准,让官兵有充分选择空间;会同海军医学研究所研发出冷藏和气调保鲜技术,使蔬菜的保鲜期比以往延长了近一个月。
随着海军远洋任务常态化,如何确保远洋保障精确高效?南海舰队后勤部军需物油处处长蔡建文介绍说,为将保障线向远海延伸,他们总结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实践经验,舰队远洋护航保障实现了临时靠港补给与定期靠港补给相结合、依托中方公司补给和国外采购相结合的远洋保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远洋保障手段。
2013年9月8日,我军赴亚丁湾第15批护航编队靠泊沙特吉达港组织第一次补给。舰船刚一靠岸,短短两小时内,包括畜肉、禽肉、鱼虾、蔬菜、水果等共52个品种的近13吨食品迅速装载完毕。原来早在一个星期前,舰队后勤部门就已经将补给清单传送到当地驻外机构,编队一靠港补给物资即直接上舰了。他们还针对亚丁湾护航舰艇每月靠港补给1次的实际,充分利用3艘舰艇分批靠港补给的时间差,进行果蔬相互捎带补给,确保各舰护航期间新鲜蔬果不断供。
五大类上百种物资定人定位定责管理,信息一目了然——
“3D管理”管出高效益
在第二批亚丁湾护航编队出发时,南海舰队在编队离港前想方设法补给了大量食品,并为延长保质期还下大力改善了舰船食品冷冻环境。岂料,还不到预定保质时间,就有几筐蔬菜出现腐烂现象。经过分析发现,由于食品没有分类存放,时常搬动食品发生碰撞,加上冷库开关频繁,影响了食品存放环境。
几筐腐烂的蔬菜带来一连串思考:舰船存储量再大、保鲜环境再好,但携行物资毕竟有限。只有加强科学化管理,才能让有限的物资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为此,南海舰队后勤部经过探索,推出“定人负责、定位管理、定期检查”的“3D管理”模式。
他们组织各舰将物资分为被装物资、主副食品、主副油料等5大类40多个小类,各个类别每项工作都指定具体负责人;对库房内所有包装进行统一编号、分类,每个包装贴上注明品种、数量及入库日期的标签,库外设置库内平面图,使物品分布一目了然;坚持从严规范饮食保障工作流程,对食品储存、加工、上桌、清理等,做到“每天一检查、每周一讲评、每月一通报”,及时纠偏和解决问题。
“3D管理”模式被推广应用后,保障人员不用入库清点便可对物资数质量情况了如指掌,更好地实现物尽其用。“衡阳”舰炊事班班长李明告诉笔者,管理创新管出高效益,如今同样数量的食品保质期比以往大幅延长,为远洋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名金奖厨艺高手伴随保障,几十种科学配餐与任务匹配——
“三心服务”保证战斗力
今年4月,参加护航任务的战士蔡伟、王常军、曹志斌、叶润东等4人,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多国海军厨艺大赛中获得团体金奖。
舌尖连着战斗力。南海舰队后勤部军需物油处积极运用海军、舰队、艇队三级炊事培训机制大力培训厨师,并把远洋保障作为重点。他们还在全舰队择优选拔,打造集炊事、保管、化验及应急分队于一体的保障团队。为进一步提高远航官兵饮食质量,他们精心推出真心沟通、精心配餐、暖心文化“三心服务”,让官兵吃出营养和健康。
出海前期,重点补充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强健体质;海况良好时,加大鱼肉禽蛋品种和数量,促进营养;海况较差时,针对舰员易疲劳、食欲差等实际,运用煎、炒、蒸、炸等方法,不断变换饭菜口味……
吃到标准只是保底,吃出战斗力才是本事。他们在舰艇就餐区域张贴营养知识和海上航行饮食常识等宣传海报,配置高清电视和音响设备创造良好环境;组织舰员参与食谱制作,根据作战训练任务制订相应食谱,确保食谱跟着训练任务转。
此外,他们还经常在外国靠泊、访问期间,组织小型宴会和甲板招待会,既体验当地饮食习惯,又借鉴外军饮食保障经验,进一步提高了远航食品保障质量效益,让战舰驶向大洋保障无忧。(李松华 邹海翔)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