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4月1日报道 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海战是近现代中国最大的一次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是屈指可数,对世界军事的影响十分深远。放眼近代各国历史,战胜必国兴;战败轻则衰退,重则亡国。“不言败”有赖于多研究失败。甲午的战败,对新形势下海防建设亦有启示。
海防建设必须贯彻“攻势防御”战略思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我们就是一个农耕民族,怕海、禁海、不敢出海,致使有海无防,屡遭外敌入侵。近代历史上,虽然对海防有所重视,但“重防轻攻、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耗巨资组建海军,为中国在海上方向赢得了近20年的和平,但仅满足于“攻人不足,自卫有余”,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海防对于中国关乎社稷存亡,关乎民族兴衰。
回观当今,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博弈的焦点,现代海防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与多个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海上资源受到掠夺、岛礁被蚕食、海域被瓜分的现象多次发生。冷战结束后,部分国家试图压缩我海上安全空间,对我国海防安全构成长期威胁。特别是在钓鱼岛方向,日本更是步步紧逼。可以说,我国海防安全危机四伏、形势严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防是捍卫海洋权益的前线阵地,是步入国门的最后一道屏障。一味退让,只会让入侵者肆无忌惮、得寸进尺。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今,实践证明,海防空间不是让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海防安全从防御开始,但绝不能止于防御。在海防战略基点上,要着眼实现祖国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海防战略目标上,要立足于全球的、长远的、多元系统的海防战略,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海防就要关注、覆盖到哪里。在海防战略方针上,要贯彻“攻势防御”的思想,随着利益的拓展和力量的壮大应逐步从近岸走向近海,从近海走向远海。在海防战略举措上,要坚持科学统筹、军民融合、信息主导,同时要运用“底线思维”,要留有“保底”手段。
海防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北洋舰队1875年筹办,1888年成军,短短13年成就亚洲第一、世界之强,达到了它的巅峰。然而,“中体西用”的“买办”措施,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工业体系来支撑。没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能力,仅仅依赖于移植嫁接,长期受制于制造国,使其在诞生之初就注定了无法弥补的先天不足。“折他人之花以缚于庭树,其美一时耳”。遇到实战,其脆弱的本质立即显现,战败亦无可避免。
当前,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世界各军事强国纷纷加大投入,以谋求未来军事优势。历史和现实表明,强大的军队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杠杆效应,抓住机遇推进军队改革的国家,往往乘势而上进入强国行列。反之,则可能沦为落后国家。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牢牢把握改革时间窗口,抓住强军历史机遇,以强军助推强国。
当今我国的海防建设,起步晚、装备差、技术滞后,与发达国家军事力量的差距面临进一步拉大的危险,原有的“技术差”可能扩大为“时代差”。振兴海防。要深刻吸取晚清海军建设的失败教训,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按照“信息化建防、立体化设防、科学化管防”的总体要求,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形成后发优势,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在海防信息化建设上,要按照“远海能警、近海能控、全域能通”的目标,充分利用国家在深海、外太空科技发展的成果,把我们的预警线前推至专属经济区海域之外,构建“陆、海、空、天、电磁”一体的预警体系;在海岛建设上,要按照“信息岛、火力岛、堡垒岛”的目标,将“小礁变大礁,大礁变小岛,小岛变大岛,大岛建基地”。同时,前置兵力兵器,切实使其成为我海空军出击返航的阵地、抗击外敌侵袭的海上钢钉;在装备发展上,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军事领域的转化,同时提高装备的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使海防建设成为带动和促进全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孵化器”、“辐射源”,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增强海防的威慑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