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女“乘客”下潜探海
昨天,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首位女“乘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群慧下潜,这个潜次的主要任务是在海底冷泉区取水样、海底地形测绘和高清视频记录,探海返回的杨群慧接受泼水祝贺。
伴随着首位女“乘客”的归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56次下潜昨天在南海冷泉区顺利完成。至此,“蛟龙”号创造了4天内连续下潜的纪录。“状况非常好!” “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昨天对记者表示:我们还没有走到最深,这是下一阶段的方向,目前我们正在研究11000米的新一代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崔维成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表示:“海试前潜水器的各种功能已经调试好了,现在我更关心的是作业的方便性,第一次带科学家下去,大家的感觉如何。整体感觉,没有看到什么问题,他们作业的成果很丰富。”
对话
记者:今后深海潜水器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崔维成:第一,我们还没有走到最深的,这是下一阶段的一个方向,目前正在研究11000米的新一代潜水器。第二个要降低成本,目前60%国产化,下一步希望转化成90%以上。
记者:“蛟龙”号的造价以及使用寿命较国外的产品如何?
崔维成:“蛟龙”号造价不到5个亿。每次下潜,还要100万左右的花费。
我们设计的使用寿命和其他潜水器一样都是30年,只要载人舱不坏,可以继续用下去,但个别零部件有不同的使用寿命。
设计的时候按照7000米不超过100次来设计的,到了100次的时候要对潜水器的使用状况进行一个评估。按照国际上使用经验,像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至4000米的地方使用最多。
记者:下潜深度也是挑战?
崔维成:下潜深度只是核心困难中的一项,因为设计深度就是7000米,因此我要求潜水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能抗7000米的压力。我们拿到设备之后,都要在压力桶里面做打压试验,要达到1.1倍的也就是7700米的压力,通过检验之后,才能装到潜水器上。我们设计的时候是按照1.5倍安全系数,到10500米的时候是不会坏的,但是作为安全规范,这个安全系数是不能去用的。
记者:“蛟龙”号对国家来说有哪些战略意义?
崔维成:中国有了这样一个深海调查的海洋装备,就能够对我们国家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将来我们利用海洋资源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否则就不能贸然开采海洋资源。
据央广《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