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中国下一艘航母决不止现在这水平

2012-12-18 11:17 来源:钱江晚报

  抗美援朝时,我们的飞行员刚刚学会拉杆、推进到什么速度起飞,就飞到空中跟美国人搏斗,返回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着陆。

  1999年中国大使馆被炸,我们一方面和美国人交涉赔偿问题,但当时我们赴南探亲的亲属,乘坐的是美国的飞机。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唯一能够调用重装备的两架米26直升机,一架是租借的,另一架是俄罗斯援助的。所以温家宝总理当时说这些“很刺痛我的心”。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所能扩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军事实力所能抵达的程度决定的。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捍卫的国家利益,就是一句空话。

  核武器是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

  我曾经买过一本“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写的回忆录,里面有一段话印象深刻。

  1986年,邓稼先由于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渗血,已经达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因为早些年我们没有基本条件对身体采取保护,邓稼先作为总指挥,曾在沙漠里寻找没有爆炸的核弹,找到后用双手把裸弹抱了回来。

  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杨问: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

  邓: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我向很多核工业部的老同志查证过,他们告诉我,当年国家原子弹奖金是1万元,加上核工业部拿出的十几万,最终按10块、5块、3块的档次,发给了当时从事这项事业的十万科研人员,那一代人的奉献精神的确是让人敬佩的。

  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发展核武器?毛主席就讲,“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这个东西”;小平同志讲,我们没有发射原子弹,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也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现在也是如此。虽然二战之后,没有一个国家敢在实战中再次动用核武器,但核武器依然是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战略核武器的研发,已经成为各国军事竞争的重点领域。

  中国搞载人航天,非常必要且及时

  根据最新公布的全球卫星数据,目前环绕地球飞行的各类卫星有811颗,美国有413颗,占了一大半。凭借这些,美国可以把你的情况摸得很透,而你却浑然不知。

  正是基于航天在军事侦察领域的这种优势和价值,各国都把它作为发展重点。

  2009年伊朗发射了首颗自制卫星,美国宇航局准备登陆火星,俄罗斯计划在2035年后开始载人航天,印度也发射了一箭十星,日本也先发射了月亮女神。

  很多人问,中国在常规武器领域都还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拿那么多钱去搞载人航天?

  我认为,这个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很及时。现在世界航天探测的第一梯队正在形成,如果我们不能跻身其中,未来一旦相关公约出台,中国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中国渔船被扣,渔民被抓,美国人就把照片挂在网上,99.9%的中国网民都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派军舰护航,现在我们已经派出了十多批。如果中国的海军没有远洋航行、补给的能力,中国政府、中国军队的形象都会大打折扣。所以,不要仅仅从经济代价的角度看待航天工程。

  谁的拳头大,谁的嘴巴就大

  长期研究世界性的武器装备发展,我本人有这样一个深刻的感受:战争即使发展到再高的阶段,本质上依然是高技术对低技术的占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文明可言,撕开高技术战争温情的面纱,它背后是更深刻的一种竞争。

  1972年越战时,美国在越南投放燃烧弹;2004年美国承认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了白磷弹,2006年以色列也承认,在黎以战争中对黎巴嫩真主党使用了白磷弹……这些都是被国际社会禁用的武器。

  无论我们情愿与否,目前这个国际秩序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基本情况,谁的拳头大,谁的嘴巴就大。

  发展军事高科技技术,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选择。但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战争观,一种战备观、一种和平观的体现。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忧患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忧患意识,那么她的未来必将充满忧患。(见习记者 丁颍鹃 通讯员 方福明 整理)

责编:周艳博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