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贫困户盖些房子,得先走10多道审批手续;想好好修缮一下祖宅,得先交危房鉴定费和设计费;想在村里办个桃花节,得先看镇里允许不允许……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发展意愿强烈,但普遍面临审批限制过多、机制不畅、收费不尽合理、政府服务不足等困难。在力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让“放管服”改革红利惠及基层末梢,时不我待。
一个部门的项目,被另一个部门处罚
福建中部一山村有片民房长期受山体滑坡威胁。2016年,村里申请国土部门的滑坡应急处理项目进行山体清理整治,结果林业部门认为该项目破坏山体上的林地,要处罚村“两委”。村支书说:“每次下雨,政府就打电话告诉村民要小心,但雨季过后,就没了动静。现在我们要自救,怎么还被处罚?”
不少乡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中央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迎来大发展时期。但由于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农村之间沟通不畅等原因,一些村子在加快建设步伐的同时,也遇到不少阻碍。
“一些村干部认为用集体的地做一些建设没关系,但如果没有审批手续,农村几乎挖一锄头就违法。”某县国土局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国家严管农村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的现象,但基层对农村建设缺少新的统一指导和规划,导致不少村要么停止建设,要么违规建设。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东部某贫困村2015年起开始铆足劲儿发展,却因为修建各种基础设施被罚了9次,其中有些是一个部门的项目被另一个部门处罚,如交通部门批准的大桥,被水利部门要求停建;省体育局修建的篮球场,被国土部门没收……
基层干部认为,乡村发展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理应加强协调沟通,共同为乡村振兴服务,但现在实际情况是,许多部门“各扫门前雪”,一旦出事就让基层担责。南方某省的一名基层干部感慨:“靠基层去协调部门很困难。目前我们也就和林业部门配合还不错,和土地、建筑、物价部门协调都不行。”
一些涉农政策缺少实施细则,也导致基层“积极作为,反受处罚”。湖北省一名农村干部说:“有的政策出台几年了也没有更多细则,在基层无法操作。如果想要做事,同时兼顾农村实际,就只能自己做一点延伸和突破,但上级认为我们不够规范,多次找我约谈。我都打算辞职不干了。”
盖个房子,要17个部门的审批手续
近年来,农村建设程序更加规范和严格,有利于减少基层贪腐案件发生。但随之产生的审批环节多、部门多、费用高等问题,也成了当前农村建设主要阻碍之一。
一个中部农业大县的农村经营管理局负责人说,项目审批周期拉得长,搞得工作很被动,“在农村明显不合适,有的村就不建了”。
福建一名村支书说,过去农村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投工投劳完成,但如今想给一些贫困户盖房子,要17个部门的审批手续,盖个厕所也要招投标,导致农民自家门口的活自己却干不了。“去年隔壁村的村民跑我们这儿干,我们再跑隔壁村干,5万元的工程还要被包工头赚走1万元。”
一名基层住建局局长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一个传统古村要修缮3000平方米古宅,先是危房鉴定1平方米收费10元,设计图1平方米50元起,加上预算和招投标程序各项费用,还没开工就要花二三十万元。开始施工后,施工单位还要收管理费4到6个百分点,安全措施费2.2个百分点,建筑安装税11个百分点,再加上安全文明费、环境保护费等,一共要20个百分点左右。
“古村修复总共拨款300万元,走流程就花掉五六十万元。实际上,有些老房子最早就是村里的工匠建起来的,一些简单修缮之类的活儿,他们能够胜任,不一定非要找外面的专家来设计。村里工匠们的设计图也许不够精美,但很实用。”他说。
受访村干部普遍反映,如今许多乡村建设用的是城市建设思维,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农村发展规律。一位村干部说:“现在农村建个厕所还要设计图。但一个厕所总造价就5万元,哪个公司会来给设计?为了完成流程应对检查,最后只能是假设计图,假招投标,真是有苦难言。”
“鞋子合不合脚,谁穿谁知道。农村怎么建,农民最清楚。”受访基层干部群众建议,乡村建设应适当放权、简化手续、降低收费。同时应更加重视村民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让村民参与“家门口的建设”,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村民想发展,部分干部看重“不犯错”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基层干部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稳稳就好”,部分农村发展呈现“村民热、干部冷”的现象。
2016年,一位退伍返乡青年希望利用村里丰富的桃树资源举办桃花节,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但镇领导多次找他谈话,认为桃花节可能会吸引大量游客,造成交通和安全压力,连续两年阻止他举办桃花节。这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部分受访群众反映,有些基层干部只求按照条条框框办事“不犯错”,考虑老百姓意愿不够。“稍微有一些超越职责规划,或者涉及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能推就推。希望干部能主动到村里看看,主动帮忙解决困难。”
一些农企也认为部分基层政府部门主动服务少、效率低,导致农村发展环境较差。河南省一家农业企业总经理说:“有的地区,上面领导不发话,基层部门就不办事。比如前两年,有个审批手续卡在基层部门快两年都没办完,最后找县领导一说,没两天就办完了。这让我们很头疼。”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干部担心项目失败会被问责,所以选择扶持对象的标准也并非“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而是“确保项目不失败”,造成涉农资金“多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如某村最初需要资金扶持的时候没拿到一个项目,只能依靠返乡村民自己筹资建大棚、修路、建沼气池等,等到产业发展起来了,农业、畜牧等多个部门的项目都主动找上门来。
受访村干部认为,基层政府是否真正重视乡村振兴,不能只看项目建了多少,还得看老百姓的反馈。“现在考核干部都是自上而下的,以后能不能也让老百姓来打打分?基层干部服务好不好,到村里办了什么事,让老百姓也有机会说一说。”一位村干部建议。(林超 侯文坤)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076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民间投资62386亿元,占全部投资60%以上,增长8.9%。这是民间投资增速两年来首次高于整体投资增速。
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在加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郑州,2017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建好园博园,高质量办好园博会;完成双鹤湖公园、郑州商城、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建设,新增生态廊道160公里、绿地800万平方米以上。
不动产一般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查封登记和异议登记即时办理抵押登记不超过10个工作日
力争到2017年底,初步实现部门在线并联审批;报建审批事项整合减少20%左右,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缩减20%左右,申报材料平均减少20%左右;非涉密投资项目网上在线办理率达到100%。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在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开展各类证明集中清理规范工作,取消各类不合法、不合理证明;砍掉循环证明、重复证明。
今年,这些便民举措全都能落地。要积极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面建立政府定价管理的收费清单制度,年底前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全覆盖。
6月14日上午,省长陈润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学习贯彻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全省推进“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
3月底,我省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初步具备行政审批线上线下融合运行能力;4月初,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试行“二十二证合一”登记制度;我省还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企业或群众“进一个门、办各种事”。
开年第一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2017年中央政府施政的“当头炮”仍然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图为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强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座谈会。
今年9月1日起,省内异地考驾照不再需要居住证,跨省审车不再办理委托检验手续等便利措施将实现。在这20项新举措中,跨省异地审车实现全国“通检”,省内异地考驾照可凭居民身份证直接申请等,引人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说,政府工作报告表达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振奋。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以问题导向推出的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既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又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激荡的改革大潮,呼唤不断迈向纵深的“放管服”改革,更加美好的现代中国,也需要不断深化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托举。
7月9日,省长陈润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关于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讨论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副省长舒庆、戴柏华、武国定、刘伟、霍金花,秘书长朱焕然出席会议。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全省各地持续引发热烈反响。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环境、降成本、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