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德国之声电台网站
参考消息网6月23日报道外媒称,中国南北车合并后成为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巨无霸企业。《法兰克福汇报》警告西方竞争对手切勿低估中国。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6月22日报道称,中国北车与南车集团完成合并,中国南车6月1日起更名为“中国中车”,成为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巨头,其营业额约将是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总合的四倍。
《法兰克福汇报》文章称,在德国也感受到这场合并带来的影响。西门子的大客户德国铁路秋天将在中国开设采购办公室。这家德国国企表现出未来购买中国火车和铁路技术的浓厚兴趣。业界人士认为,这不过是向其御用供应商西门子、阿尔斯通及庞巴迪施压的伎俩。
《法兰克福汇报》文章称,西门子和其它全球主要竞争对手阿尔斯通、庞巴迪、日立或川崎将越来越常与新竞争者打交道。
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川崎都对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在国际上的代表性作出贡献,他们在中国与各厂家建立了伙伴关系。西门子还通过许可证向中国转让技术,此举帮助中方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铁路科技。虽然上述许可证只限于在中国使用,并不适用于外国市场,但中国人在利用外国技术时总是足智多谋的。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所作的研究,中国在五年内将通过所谓的技术转让,从铁路装备零件的纯进口商摇身一变成为出口商。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专家表示,“对国际公司而言,此类的技术转移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代价”,西方跨国企业必须果断、迅速地采取行动。
《法兰克福汇报》文章继续写道,否则这些企业将在几年内被中国超越。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据中国商务部指出,中国企业参与了约350个境外铁路建设项目,出口价值37.4亿美元的铁路装备。铁路装备是中国十大重要战略产业之一,旨在使该国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工业经济体之一。
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为了应对其崛起,西方竞争对手不只要在运作上向前进逼,还得缩小与中国的成本差距。重点在于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扩大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局限(中国)对外国市场的进一步深入。西方企业还必须尝试预测竞争对手的未来走向。总而言之:不要低估中国。
新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没有“义务”到2020年实现12万公里的规划,这个需要国家来管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看来,2013年中国的铁路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此次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王梦恕坚持认为,需要从战略层面考虑中国的铁路问题。
中国中车21日披露,中国启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时速400公里跨国联运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等项目研发。其中时速600公里磁浮项目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将建设一条长度不小于5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线并研制一列高速磁浮试验列车。
中国中车欲收购庞巴迪股份?有接近中车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中车收购中国置业投资其实是为以后收购庞巴迪铁路业务铺路。
期待已久的中国中车(601766,SH)在今日正式“发车”,与之相关的种种悬念即将揭晓。正是基于中国中车复牌这一事件性利好对板块刺激,近期有多只高铁概念股处于大单资金净流入状态。
中国中车这只A股“神车”,在复牌后会有何种表现?
新年前夕,备受关注的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于2014年的12月30日,双双发布公告称将合并成立“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南北车的合并,正是统一品牌,快速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完善国内高铁产业链走向海外市场的布局。
也就是说,除业务范围远大于中国中车的通用电气外,中国中车的市值已成为全球轨道交通制造行业的老大。
期待已久的中国中车在今日正式“发车”。2014年12月31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预案出炉,南北车双双复牌。(原标题:快讯:中国中车今复牌开盘涨停 报价32.4元)
期待已久的中国中车在今日正式“发车”。2014年12月31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预案出炉,南北车双双复牌。(原标题:快讯:中国中车今复牌开盘涨停 报价32.4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中欧班列运行的重要交通枢纽——白俄罗斯,中国制造的“中白一号”机车火车头正为拉动当地运输市场、提高运输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素丽在机车技校的同学李勇还记得,刚到技校不久,老师要求同学练习用扁铲截断钢筋。
德国电视一台报道称,新成立的“中国中车”有大约17万名员工。“中国创造跨国公司”,德国《经理人》杂志3日表示,南车北车的合并给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很大的冲击。中国政府要求提高效率,创造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德国采用的则是常导磁浮,最高试验时速505公里,中国上海的磁浮线路采用的就是德国技术,运营时速430公里。
近日,中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铁路——湖南长沙中低速磁浮快线上线试车,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实现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垄断类央企混改试点方案即将批复。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各项改革措施都将进一步深化,尤其在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去产能方面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