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尿毒症患者
张炳云的妻子每月透析12次,改革后费用增加了1000多元,这个退休工人家庭陷入困境
3月25日下午,张炳云从重庆第三人民医院拿到妻子的透析缴费单,他的第一感觉是“拿错单据了”:以往一次透析,除去医保报销,个人支付80多元,但这次要支付180元。到交费处询问后才知道,“是重庆市统一涨价。”
3月13日,重庆市政府网发布消息,出台实施《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3月15日,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卫计委正式下发通知,要求重庆相关医疗单位从3月25日起执行新的价格标准。
《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显示:全市医疗服务项目共9128项,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增减平衡”的原则,总费用不增加的基础上,对其中7886项价格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均降低25%,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项目价格分别提高30%、30%、13%和13%。
医院各个科室中,压力最大的当属肾病科。重庆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科护士林小白(化名)说,新价格实施后,她的工作压力倍增,“非常压抑”。
肾病科面对大量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尿毒症病人,新价格标准实施后,一般的病人每月的费用要增加1000元以上,林小白不止一次听到患者的咒骂,“你们医院太贪婪了,要吃了我们吗?”她不敢多解释一句。
张炳云回到病房,他的妻子眼圈发红。病友们都已知道涨价的事情。
同病房的张国民正在挣扎着下床,准备收拾东西出院。他前两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失去了一条腿。一个小时前,张炳云离开病房时,病友们还正劝说家境不好的张国民继续住院治疗。
“这么一涨价,一般的家境,哪里支付得起?”张炳云感叹。张妻每个月透析12次,每个月透析费用1000元左右,加上药费、住院费等,每个月治病要花4000多元。而按照新的价格标准,一个月仅透析费就增加1000多元。
张炳云夫妇都是重庆退休工人,每个月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4000元,生活费全部依靠儿子。张妻哭诉:治疗费用猛增,想要活下去,只有再向经济并不宽裕的儿子求助。
据大坪医院一名医生推测,重庆尿毒症患者人数超过3万人。透析价格激增可能令部分尿毒症患者经济陷入困境。
“提前”看病
医改消息公布后,不少患者赶在价格正式实施前“提前”看病,以省手术费
并非仅是尿毒症患者,全市的患者和医院都由此受到医改的影响。
网友通俗解读:机器的检查费降了,但是需要医护人员参与的检查、治疗费涨了。
一位医生介绍,医改后,费用增幅较大的是手术费用,比如剖腹产、阑尾炎手术分别上涨640元和600元。但在B超,CT等中大型检测方面,病人有一定受惠。以胸腔B超价格为例,下降了30元。
新价格标准正式实施前,不少人就注意到这一消息,去医院“提前”看病。渝中区白领彭波痔疮犯了两年了,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去治疗。3月22日,看到要手术费用要上涨的消息,他急忙请假去医院做手术。
他发现,当日排队挂号的人比以前多出一倍,排在他前面的一个女孩说,“现在看病也扎堆。”
彭波如愿以偿在价格上涨前做了手术。而沙坪坝区的商人张三行则成了“医改试验品。”
3月25日凌晨3点,张三行突发急性肠胃炎,到沙坪坝一家三甲医院急诊,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开玩笑说,“恭喜你,你是医改实行后我们第一个病号。”
张三行在医院验血、输液。原本24日只需500多元,25日凌晨,他花了800多元。
大多数病人都是25日白天去医院看病时才发现价格上涨的。家庭主妇蒲雪当时帮母亲挂号,她听到许多人大声抱怨的声音,“挂号费涨了一倍!”
准备仓促的医改
新价格正式实施前不到半个月,重庆市卫计委才对医院管理层进行培训,许多医院对医护人员培训不足
医护人员对医改的准备也并不充分。3月12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正式实施前不到半个月,重庆市卫计委才对医院管理层进行培训,而多个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都在3月20日之后。
重庆某卫生行政部门的一位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3月12日,重庆市卫计委举办了《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培训会,要求重庆各大医院医务、财务、信息、总务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护士长参加该培训。
重庆市一位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培训涉及新价格使用说明、综合医疗服务、康复医学、中医医疗、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临床物理治疗、临床类项目、以及信息化管理等,“但培训时间仅仅1天” 。
重庆市物价局针对各区县发展改革委,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及医药价格监督检查相关负责人员的培训会更是仓促,直到新价格实施的前两天的3月23日才召开。
各医院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也明显不足。赵多(化名)是云阳县某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形容《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像是“从天而降”,“快得没有反应时间。”
3月20日上午,医院领导召集医护人员开会,通知施行《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3月25日凌晨,新的价格系统上线。从医院下发通知到落实到医护人员层面,只有5天时间。
赵多说,开会回来的医院领导给医务人员传达会议精神极其简单,只是通知马上要执行新价格,要求医生及护士对病患极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领导都没有给我们解释清楚,我们怎么给病患解释?”
多家医院的医生反映,虽然医改声称“有升有降、增减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病才用到中大型设备降价了,一般的疾病多是诊查、护理和治疗,这部分都涨价了,大多数患者都受到影响。“患者一到医院,第一项挂号费就上涨了,纷纷责问医院。”
这期间,甚至出现渝中区一家三甲医院门诊的一个病人情绪激动,拔掉了输液针头,戳到了护士手臂上的事件。
重庆医改符合新方向
专家称,尽管重庆医改中止,但调整思路是正确的,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重庆医疗价格改革七天而止。重庆卫计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医改因为增加患者的负担而“失败了”,但最初的方向却是在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情况下,制定出台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以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重庆市对新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解读中提到,新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制定工作早在2012年就由物价局牵头开始制定。其背景是201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社保部下发《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2787号),要求各地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伐,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
2014年5月,重庆和天津等其他16个城市一道,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纳入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此后,重庆市公布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重点环节改革,提出逐步建立群众得实惠、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药卫生运行新机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医改专家李玲告诉新京报记者,《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的调整思路是正确的,有利于改善长期以来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今年3月,同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的天津,也提出类似改革措施:降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项目收费标准,适度提高床位费收费标准;提高护理费、治疗费、诊查费收费标准;提高手术费、麻醉费、抢救费收费标准。
李玲介绍,北京也做过局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在部分医院设立医事服务费,按医师职级确定,一定程度提高了医生的待遇。
去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施办法》,对公立医院药品实行分类采购,减少药品配送流通环节,切实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焦作市医改办常务副主任宁继学说:“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将全段看病费用报销比例提高了10%至15%,个人负担降到25%以下,对困难群众来说是雪中送炭。随着“互联网+健康医疗”风生水起,网上挂号、远程会诊、手机查询、移动支付等日益普及,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近日,随着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工作任务》)出炉,2016年河南医改的几件大事儿算是敲定了。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临床路径”,就是对一些常见病采取“一口价”管理,让患者就医避免过度治疗。
在最新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会上,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重点介绍了医改的“甘肃经验”。
日前,《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方案明确所有在京公立医院实施医药分开,到2017年底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2012年,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试点医药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同时设立医事服务费,由医保实时补偿。
3月5日听完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刚刚走上人民大会堂里的部长通道,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就被采访两会的记者团团围住。李斌认为,通过远程医疗解决基层看疑难病症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大力推广的缓解看病难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于清除盘根错节的“硬骨头”,使多年积累的体制机制顽疾在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中得以破解,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日前,卧龙区安皋镇安皋村村民孙秀荣家属高兴地领到了24万多元的新农合补助款。2015年我市大力实施医改新政以来,全市受益居民达千万人。
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降低虚高药价。截至目前,全省的县级公立医院已全面实行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
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降低虚高药价。截至目前,全省的县级公立医院已全面实行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
2015河南医改有7大重点,加大社会办医各项政策落实力度。
刘延东强调,要以勇试深水、敢涉险滩的勇气,以尊重规律、求实创新的精神,打好医改攻坚战。她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抓好试点示范,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这场被戏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医改,其初衷正是为了根治我国医疗体系的顽疾—以药补医。
这场被戏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医改,其初衷正是为了根治我国医疗体系的顽疾—以药补医。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医改,正是为了根治我国医疗体系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