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政协委员:“屌丝”等网络语言粗俗猥琐下流

2015年01月26日07:03  来源:新华网

5034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盛为流行。正在召开的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典型的特征和最珍贵的文化载体,许多国家和民族为了保持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十分注意保护自己语言的纯洁性。”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说,“随着网络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做文化的进步。”

  张怀琼指出,类似“中国大妈、老虎、苍蝇、躲猫猫”或“蛮拼的、萌哒哒”等网络语言,是因为新的事物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所表达的语意也符合汉语的本来意思,可以看做是语言的发展。但有的网络语言却是错别字,或与原意完全不同的词语,如“系(是)偶(我)、灰常(非常)、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造吗(知道吗)、恐龙(丑女)、小鲜肉”等;有的甚至是粗俗猥琐的下流语言,如“屌丝、装逼、逼格”等。

  张怀琼说,一些原意粗俗的词却成为网络流行语言后,许多主持人在节目中竟然也使用 “屌丝”“装逼”等粗俗用语,甚至将国外的电视剧译为屌丝男士、屌丝女士。

  尽管我国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有许多规定,但近年来的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现象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张怀琼呼吁借鉴其他国家对本国语言文字保护或纯洁性维护的举措,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同时要大力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 (记者 张建松 吴振东 王琳琳)

文章关键词:网络语言;政协委员;屌丝;装逼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人民日报:Papi酱整改收效好 整治滞后有坏影响

    针对这些观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陈晓冉表示:“如果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必须及时依法治理。专家指出,就治理主体来看,目前互联网治理通常由政府主导,以“自查自纠、责令查处、群众举报”三种形式组合,形成监管模式。

  • 网络语言别拿低俗“任性”

    网络语言是一个阶段内社会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投射,是网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语言随之日新月异,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蛮拼的”“给力”“点赞”等一大批简洁、清新、向上的网络语言。

  •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多些理性 少些任性

    同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任性言行也是当事人心智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表现。网络和现实社会中的任性言行,是当事人缺乏自重自制的表现和结果,也与监管者工作不力甚至放任自流不无关系。

  • 上海政协委员:屌丝等语言下流

    上海市政协委员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 河南将行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

  • 河南将行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拒绝网络语

    以后,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要达到二级以上,其中语文老师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语音教师要达到一级水平。

  • 河南将施行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网络用语不进教科书

    以后,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要达到二级以上,其中语文老师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语音教师要达到一级水平。

  • 南方日报:理性看待作为亚文化的“粗鄙”

    网络语言中,层出不穷的粗鄙词汇被当做“卖萌”般使用,引起不少人的反感。人类社会的语言史往往也伴随着脏话的发展,网络流行词不可避免同时发展出很多有些人眼中的粗鄙词汇。

  • 中学生网络语言成口头禅

    网络语言在小学生中间十分受欢迎,而家长和专家十分担心网络语言会污染孩子们的语言环境,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很多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是他们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引导得好就能释放他们的压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 网络语言“咆哮”背后的焦虑

    作家马原曾提出,网络词汇的随意性颠覆传统,而且助推了读者“粉丝化”、写作娱乐化现象,令传统语言文学前景堪忧。但也有专家表示,那些经过“丛林法则”筛选,进入汉语语言系统的网络词汇,对现有的语言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 公民网络用语亟须强化规范意识

    网络语言一方面给我们的语言带来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对我国规范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诸多失范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语音失范。小伙伴们)、同学s(同学们)等,网民模仿英语名词“数”的变化,在汉语名词后加复数词尾“s”,以此来替代汉语中表复数的词缀“们”网络标点符号失范。

  • 给新闻舆论添点“流行范儿”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新媒体出现后,舆论传播载体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广,舆论风格也呈现出新特征。

  • 河南高考学子八大细节 答卷不能用网络语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即将拉开,我省77.2万名考生将走进考场,为实现心中的大学梦而努力奋斗。怎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成绩呢?事实上,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细节的重视。

  • 河南规定高考不得使用繁体字和甲骨文

    我省规定,考生不能将草稿纸、答题卡、试卷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否则将以违纪论处,即取消该科成绩。开考前25分钟开始进入考场,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场;外语科目14点25分入场,14点45分禁止入场。

  • 河南规定高考答题不准用繁体字和网络语言

    6月7日、8日,河南逾77万学子将走进高考考场。考前需要做足哪些功课?如何顺利进入考场参加考试?答题时,哪些“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省招生办新闻发言人陈大琪为考生详解高考注意事项。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