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保持高速增长,只是一定历史时段内的事情。正视并允许速度适度回调,正是适应新常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和理性选择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和召开时,不少人认为中央会对经济增速提出要求。但关于经济工作会议的权威报道中,并没有涉及2015年的具体增速目标。至今,有些人还是念念不忘以前的高速增长,认为应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提升经济增速。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保持高速增长,只是一定历史时段内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今年的实际增速还是明年的预期增速,都将低于以往或者与之持平。正视并允许速度适度回调,正是适应新常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和理性选择。
中国经济以高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多年。曾经长期维持两位数,后又延续了多年的“保八”。不仅速度长期在世界范围内领先,总量也已经居世界第二,并非多年前可比。比如,2012年、2013年,我国GDP增速都是7.7%,但2013年的净增量剔除价格因素后多增了约3000亿元。而2009年,增速为9.2%。就增速来看,2013年的7.7%虽然明显低于2009年9.2%,但就净增量而言,2013年却大大高于2009年。所以,如果今年比去年、明年比今年,增速或降低零点几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扩大,净增量反而会越来越大。
同时还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在努力争取较高增速且使其尽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一方面粗放生产经营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增长点又相对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冶金等少数领域,且存在因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增加导致潜在金融风险加大、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这既是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针对存在问题主动调整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直以来,一些学者和管理部门常强调经济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则就如何如何,如影响就业等等。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缺乏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支持的。从核算角度看,如果总产出是100,中间投入是80,增加值就只有20。如果提高效益、减少中间消耗,总产出90,中间投入只有60,增加值就是30。虽然30是20的1.5倍,可因为效益提高、消耗降低,这样的速度并不会带来就业的增加。但我们不能因此不去提高效益。2013年经济增速为近年来最低,但安置城镇就业却为历史之最,也表明两者间并没有线性关系。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比我们低,难道这些国家的新增就业都长期绝对下降吗?应该不会。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就业与增速简单捆绑。特别是,当前存在的就业问题主要是需求结构不对称。这应该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加以解决。
多年来,我们在发展中重视增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存量。GDP是增量,增量增大的过程如果过多地消耗了存量,比如把一座刚建好的楼房推倒重建,增量有了,但存量却增加有限。而为了维持高速度,不得不靠卖地增加财政收入,增加了收入又去搞重复投资;居民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收入水平却与房价水平越差越大,因而降低了包括购房在内的实际购买力。这样的速度还不如不要。所以,我们一是应该允许速度低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一些,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二是努力调整结构、提质增效,既促使现有存量保值增值,又提高增量的质量;三是提高增量分配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控制房价,改善民生。这样,远比不择手段地确保零点几个百分点更有实际意义。(经济日报记者 潘璠)
G20杭州峰会的联动主旨,眼下起码有双重意义:第一,全球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作为G20主席国,中国有责任倡议和推动联动式发展纳入G20议题。可以预言的是,一个开放透明的全球治理体系,一个着眼全球经济中长期增长的联动框架,必将从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郑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省会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过10%的有3个,分别是贵阳增长12%、海口增长10.6%、杭州增长10.3%;增速超过9%的有4个,分别是合肥增长9.7%、南昌、西宁均增长9.5%,郑州增长9.2%,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郑州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郑州前面的分别是兰州增长27.2%、福州增长20.9%、石家庄增长17.3%。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放在全球这个坐标系上看,可用“鹤立鸡群”来形容,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
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就是面临发展的“历史关口”。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增速6.9%,为2009年来首度破7。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只要坚定发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发展机遇,确保政令畅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得到落实,就一定能够形成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门须铆足干劲、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些许的懈怠 “中国经济脉搏是稳定的。”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警句,稳增长、促改革重担在肩,促发展红利惠及民生的任务时不我待。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较3月份的5.6%,回升0.3个百分点。得益于前期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尽管外部经济形势低迷,新兴经济体普遍增速放缓,但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中高速合理区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环比增长1.3%。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表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在7%左右,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
中国经济经过新世纪头十年的超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48%)后,从2011年起经济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为9.3%,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或7.4%)。三期叠加中第三点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相比较,层次低很多。
用新常态的视角浏览今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会发现很多新亮点,最大的亮点是:经济增速放缓至7.4%,但是并没有滑出保就业的下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稳定的就业支撑着人们的消费预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超过投资。
我国经济今年下行压力较大,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内,“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中国经济网网友 沙晓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
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刊文《适应经济新常态七旧心态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习近平提出“新常态”后,召开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织,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为科技创新留出时间、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