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谈改革”系列评论之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经济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进入新常态,正进入经济增长的“从容状态”与“理性状态”。总书记赋予了经济增长更加丰富的内涵,增长的内核正在升级和演变。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这一重要论断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有效益的增长“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投资效益上升等基础上的增长,是靠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支撑的增长。
第二,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保持合理速度的增长。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就业就无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因此,在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化解发展挑战,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必要的。
第三,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尊重经济规律的增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遵循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这“三大规律”,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包容性发展,通过不断对“增长”内涵进行反思,为增长“脱水”,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存在效益低下、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水分。主要原因何在?一是“唯GDP”导向。一些领导干部将“发展是第一要义”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割裂开来,甚至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结果为了GDP数字的增长不讲成本、不讲质量、不讲效益,甚至造成质量和效益下降。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痼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是可持续的增长,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长远来看,这种增长不仅仅是有水分的增长,也是有害的增长。三是政绩考核机制的偏向。在“增长至上”的评价体系指引下,经济增长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难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和市场的手错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公司化政府倾向等突出问题。
以改革之手为经济增长“脱水”,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南。原有的外需拉动、人口红利等增长动力减退,倒逼我国经济逐步转换增长动力,着力打造“中国质量”,实现增长质量上台阶。新常态经济下,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应当全面深化改革,在改进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
改进政绩考核手段,不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各级政府应当把GDP当成预测性指标,而不是层层考核的指令性指标。换句话讲,应当更加强调就业优先的指标。如果有可能,可考虑以就业、收入、CPI、环境指标替代GDP。
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的本质要求,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增长。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把国土空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法治。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要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就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高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张占斌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系列之一: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
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靠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今天,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执政,进行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管党治党,把自身建设好。
系列之二:啃硬骨头、涉险滩需要“三个依靠”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