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六】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毕生编著了15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在以后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英国另一位著名学者汤因比,经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则发出了这样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正如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一样,中国必将重新崛起。9月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络版报道了研究能源、经济、地理政治风险等领域的HIS公司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国消费市场大幅上升将使中国经济在202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如果HIS预测正确,那么中国到2025年的GDP规模将从目前的12%增长为20%,占世界总额的五分之一。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世界为之惊叹,中国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里程,这又被称之为新的李约瑟难题,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对此,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初访问欧洲的时候,简要地给予了回答,那就是中国幅员辽阔,人民勤劳勇敢和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通过精耕细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养活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人口。虽然也饱经战乱、朝代更替,总体上几千年既没有换人也没有换地,直到清中叶还是信心满满的。当古老的农业文明面对强大的工业文明,由西方开启的现代化风潮席卷神州大地,令人痛心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近代史不堪回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痛。经历了几多战争和平、几多革命改良、几多文化风暴,这一百七十多年中国人有太多的辛酸和血泪。正是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三件大事”。从一盘散沙凝聚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发展,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如习近平同志总结的那样:“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正在回归。如果说我们可能一度迷失在西方制造的“现代化”的梦幻中,今天的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一样也在反思现代性,警惕西方式现代化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在世界文化比较的坐标下,审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充分表达了崛起的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开放共荣的宽阔胸怀,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和衷共济,一年来的穿梭外交,更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更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到当代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表面上看是将沿袭十年的社会管理修改为国家治理,从管理到治理,虽是一字之差,实质上却是差之千里。管理大体是沿袭农业文明时代自上而下的社会运转方式,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治理则要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体除政府外,还要有社会和市场的合力。也就是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无需照搬西方的政治法律体系,而是在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基础上,参照西方的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根植于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一种新模式,也许是更具活力和前途的社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形式。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有了这三个自信,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放眼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徐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