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全名吴道仁,一个地地道道的烟台龙口市桑岛人,祖祖辈辈都是渔民。(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 摄)
梦想宣言:祖祖辈辈打渔为生,我身上始终流着渔民的热血,现在年纪大了,但依然有梦想,开个“渔家乐”、干个水厂养殖……有梦就去追,老渔民也有新生活!
齐鲁网烟台讯(记者 满倩 孙长征 晋行健)漂在海上几个月,村里扎堆生孩子,最怕起大风,最爱吃虾酱……这是烟台桑岛渔民们的奇特生活。爱做诗的老水手,年纪大了出不了海,上岸后过上了什么样的新生活?
一抹夕阳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将桑岛映成了殷红色,沐浴在晚霞里的老吴,驾着他那黄色的旅游观光车,等待在码头边,翘首盼着一天中最后一班渡轮的到来……
桑岛,是坐落在山东半岛北部,烟台龙口市境内的一个淳朴、自然还未被开发的渔村小岛。它因火山喷发而形成,至今仍保留着奇特的火山岩地貌。
“关于桑岛的得名有几个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岛的形状像桑叶,另一种说法是岛上原先长满了桑树,再有一种说法就是沧海桑田的喻意。”等渡轮靠岸,几十人忽拉一下子全涌上桑岛码头,“老吴”的旅游车上瞬间坐满了回岛的村民和度假的游客。今年56岁的“老吴”,便心满意足地载着满满一车人驶进岛中……
出海捕鱼20余载
“老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桑岛人,祖祖辈辈都是渔民。
“老吴”有一个十分文艺的名字,叫“吴道仁”,不听“老吴”开口讲话,你很难将眼前这个结实黝黑的渔民与爱好作诗、书法的他联系起来。
“铺水盖浪饼做糇,不载物满不肯休,而思累物不觉苦。”老吴用这三句来形容渔民的“苦中作乐”,“我打渔20余载,浪里滚,浪里爬,九死一生啊……”说到这里,老吴有点兴奋。
落日的余晖照在老吴的脸上,坚毅的眼神望向大海,这是一个“棱角分明”的汉子,在他身上,凝聚着山东渔民的典型个性:豪爽、直率、豁达、热情。
海洋的博大,养成渔民的率直和豁达;恶劣的环境、生与死的较量与磨练,又培养了渔民们的冒险精神与仁厚善良。他们与自然界搏斗,他们征服海洋,他们用生命演绎着勇敢与刚强。
渔家小院孕育渔民风俗
老吴带记者来到他的家,这是一所独具特色的渔家小院。
“我们家房子已经有100多年了,祖辈留下来的,是用火山岩建筑的,曾经的花岗岩和鹅卵石从岩浆里喷发出来的,它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老吴的渔家小院面积不大,却被拾掇地十分整洁、干净。
漫步在桑岛的渔民村落里,随处可见家家屋外大门上张贴着火红的“福”字,象征着吉祥如意。门口不远处,几个渔家妇女沐浴在斜阳中,认真地补着渔网,耳边传来阵阵海浪声,轮船的汽笛声,渔民的叫卖声,和着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欢笑声,一幅生动的“渔民图”跃然眼前。
老吴告诉记者,渔民的生活其实很单调,每日清晨和黄昏是渔民最繁忙的时候。男人们天还没亮就起身出海打渔,五六点钟将捕捞的海货运到海港码头上去卖,家里的老娘们儿就起来打扫房子,下午就坐在自家门口捕鱼网、带孩子,到了晚上九十点,男人回到家,老娘们儿已经备好了可口的“海鲜宴”。
老水手的新生活
如今,老吴年纪大了,出不了海,便干起了水产养殖、开起了“渔家乐”,带着游客在岛上观光……
“据说,我们桑岛出产的海参全国有名,食用价值非常高,五六十头一斤的刺参能卖到两千多元。”老吴伸出两根手指头,目光炯炯有神,“渔民们每年立冬后每天吃一个,连吃三个,一冬天都不感冒,来年春天也不怕冷。”
夜幕来临,远处白色的灯塔在深邃的黑夜里亮起了“希望的灯火”,等待着远航归来的渔民,咸咸的海风拂面吹来,老吴感慨,“虽然我现在不再出海了,但我身上始终流着渔民的热血。我们渔民就是这样,常年海上生活,习惯了一双赤脚席地而卧,风里来,雨里去,唱着渔家歌谣,闯出渔家人的一片天。”
“渔舟待暮临,参差八方奔。散作满海星,一夜秋风亘。不觉忧饥寒,腰弓汗涔涔。晨迫磷火息,迎来夜幕沉……”老吴诗兴大发,忍不住将这首自己创作的《夜捕》送给自己,也送给那些晚归的渔民们……
星光闪烁,这个倔强地老渔民从未放弃那难以圆满的“渔家梦”。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