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5日电 今天是西方传统宗教节日圣诞节。早在圣诞节来临前两周,国内街头便已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大型商场门口摆好圣诞树,年轻人兴高采烈互赠礼物。这不仅让人想起两个月前颇为“冷清”的重阳节。“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议再次回到人们视线,甚至有人因此表示对传统节日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萧放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可算是西方节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正常文化现象,不必过分忧虑。他说:“我们要做的是自觉维护、复兴传统节日,同时总结其中的精华,适当加以改良创新,相信对年轻人同样具有吸引力。”
圣诞节类似国内春节:回家与亲友团聚 商店餐馆不营业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具有宗教性质。萧放告诉记者,在西方起先并无“圣诞节”之称,待宗教文化发展起来后,才变为一个宗教节日。因其靠近岁尾,也可算作“年节”,过节方式含有很多辞旧迎新的内容。此时,西方国家的商店、餐馆均不营业,人们放下工作回家与亲友团聚、吃饭,或者去教堂。
近年来中国人将圣诞节过得有声有色:早在圣诞来临之前,网上各种关于过圣诞的兴趣小组层出不穷;商场门前摆好圣诞树,店员一袭“圣诞老人”的红装;年轻人则兴致勃勃挑选各种圣诞礼物,节日气氛不可谓不浓。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热衷于此的人既无基督教信仰,也根本不知道圣诞节从何而来,他们感兴趣的或许只是西方式的过节气氛。
对此,萧放首先表示,现在中国人过的是“变味儿”的圣诞节,已经不具备西方传统意义,而是经过了改造,融入了国人特有的过节方式。在萧放看来,圣诞节在国内已经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节日。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较注重家庭,缺乏社会节日有关,很多人希望有新的节日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国人热衷过圣诞节惹争议 原因或为缓解工作压力
国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象一度引发争论。一名高校教授表示,作为中国人不应盲目追捧圣诞节等,而应更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部分网民也抱支持态度,认为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外来的洋节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是新时代的数典忘祖。
然而,更多的是一片反对声。不少人明确对记者说,他们并不在乎圣诞节有何内涵,而是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有一个合适的节日放松身心。他们坦言,没有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们过一个欢乐的圣诞节。“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大。有这样一个节日能够舒缓工作压力、与朋友共同娱乐,大家都乐意接受。”供职于某外企的张小姐说。
据萧放介绍,眼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确实在变小,现代化生活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传统文化长期被淡忘,仅在近几年才重新得到重视。萧放认为,政府、媒体、学者乃至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维护复兴传统节日,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好,这是一种义务:“同时把我们节日文化中的精华总结出来,适当加以改良创新,相信对年轻人同样具有吸引力。”
谈及具体做法,萧放建议在传统节日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时代贴近的元素,如游戏、娱乐成份,使之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好玩儿。
“洋节入侵”? 专家:传统节日不可能被其取代
眼下看来,不仅是圣诞节,其他来自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等,中国人一样过得有滋有味。每至2月14日花店里玫瑰花热卖,巧克力销量大涨。万圣节等较为“专业”的节日,在中国也逐渐风行;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腊八节、中秋节却大有被“淡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曾引起担忧:中国传统节日会被“洋节”取代吗?
提及这种担忧,萧放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正常文化现象,可算是西方节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此前西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在文化方面影响力较大,因此一些年轻人会对类似‘圣诞节’等西方文化感到时尚与新奇。这只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其实外国人也会过春节之类的中国节日。”萧放笑言。
或许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与互相欣赏已成为常态。萧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首先应做到珍惜自身传统文化,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而把西方文化中一些有益成份作为欣赏对象,也未尝不可。
展望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萧放称,传统节日不可能被“洋节”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已有几千年,根基深厚。中国人对之也具有特殊情节,有责任心把这种传统传下去。随着中国的强大,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目前看来,可能的趋势是把西方一些节日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中。”
据萧放分析,中国节日形成的历史上,便曾有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如盂兰盆节,被吸收、发展为现今中国节日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对“洋节”盛行不必过分忧虑。(上官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