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受访者表示遭遇过办证难 办事制度遭质疑

2013-10-19 08:50 来源:新京报

  八成受访者遭遇过“办证难”

  八成受访者遭遇过“办证难”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河北武邑县的小周为了办护照,从北京到老家往返六次,跑了三千公里才办好。而江苏的小狄为办营业执照,则往返十一次。同时媒体报道,郑州的准妈妈张女士4个月内跑社区近20趟仍未办下准生证。办护照六趟,办营业执照十一趟,办准生证20趟……那么,究竟有多少人遭遇过同样的事情?

  本期新京报“京报调查”(新京报《评论周刊》与优数咨询联合推出)的结果显示,8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新闻报道中类似的事情,只有19.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

  那么,很多人遭遇“办证难”办事难,究竟是“难”在哪些方面呢?“不说明具体流程,多次要材料”“互相推诿”及“脸难看”占据前三位。此外,“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难找人”和“要好处”分列其后。交叉分析结果发现,一部分受访者甚至表示,上面列举的各种“难”他们全部遇到过。

  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遭遇“办证难”呢?60.3%的受访者认为是“一些工作人员的个人问题,没有为民服务之心”;38.9%的受访者则认为是“一些行政审批过多,流程繁琐”,还有0.8%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各种办证难引发了不少公众在网上吐槽,不管是为办营业执照“操碎了心”,还是为办准生证“小肚子跑成大肚子”,甚至一些人,见证了黑发熬成了华发也难以“见证”,各种“办证难”的背后倒映的是公众的苦楚。正视这种苦楚,让“那些年,我们一起办证”式的调侃真正转化为政府转化职能的动力,建立服务型政府,才是民众真正的期望所在。

  “办证难”,根子不在办事人员

  旁边评论

  “办证难”,根子不在办事人员,而在办事制度。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河北和江苏的两起“办证难”个案,唤起了无数网民的共鸣,一时间,网络上吐槽“办证难”的微博和帖子铺天盖地。新京报调查也显示,有高达80.9%的受调查者曾有过“办证难”的经历。

  “办证难”,难在何处,对此,许多人的遭遇和困扰往往是相似的,比如不说明具体流程,多次要材料就属最典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去政府机关办个证,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对外公示牌,都查不到办证所需手续或是专门的咨询电话。

  比如脸难看,也很典型。到机关办事,民众赔着笑脸,办事人员一张冷脸,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现象了。

  再比如互相推诿。一件事,许多政府机关都在管,但实际上谁都不可以不负责,把办事的公民当皮球踢来踢去,这种现象,在涉及多个政府机关或者是异地办证,最为普遍。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表现之外,现实中的“办证难”可能还更复杂,如要好处,难招人等等,而且公民所遇到的这些难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搅在一起,最终给人留下的,是极其痛苦的体验。

  对于“办证难”,大多数人都把怨气撒在具体的办事人员身上,从《新京报》的调查就可以看出,有60.3%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工作人员的个人问题,没有为民服务之心,是办证难的原因所在。得承认,现在许多政府部门的办事人员的素质,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就像央视曝光的北漂小伙为办护照往返跑了十一次的例子,许多人都在微博上说,看到那位傲慢的女性办事人员的脸,恨不得上去抽几个耳刮子。这类办事人员简直是政府机关的害群之马,确实需要狠狠整治一下,发现一个,就该开除一个,绝不姑息。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办证难”,根子不在办事人员,而在办事制度——“办证难”难在目前的各种证明太多太滥,让公民处处需要靠一纸盖公章的证明证明自己。而这些证明中,有不少是完全不必要的,通过政府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就可替代。因此,解决“办证难”,需要向各种证明开刀,要办的证少了,手续简单了,“办证难”自然迎刃而解。

  (记者 兰燕飞)

责编:李争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