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外交风格与“世界观”
“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美联社记者尖锐的提问突然给现场增添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
“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一种‘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李克强在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于黑客行为一贯反对的立场之后,轻松幽默地笑答。
1978年春天,北大77级政法专业新生何勤华向邻座同学打听,哪个是李克强。
翻看花名册时,他发现这位名叫李克强的新生与他的经历类似——也是1955年出生,当过知青,做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就是李克强。”邻座的男生说。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来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曾如此为当年的李克强画像。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做过北大近十年学生”的李克强,为人低调,酷爱读书,在大三以后即可翻译英文原版法律文献。
他大学本科专攻法律,上世纪80年代就翻译过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的经典著作《法律的正常程序》;他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专攻经济学,谙熟二战后西方资本运作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新成果,曾挑战阿瑟·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
当年手捧小本子背单词,拍集体照时几乎总是站在后面或者最边上的李克强,现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位总理,要站到国际舞台中央,在全球媒体闪耀的聚光灯下,以他的谈吐、见解和学识,展现出自信、睿智的“李氏风格”和大国气度。
巧答“有罪推定”
“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美联社记者尖锐的提问突然给现场增添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
“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一种‘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李克强在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于黑客行为一贯反对的立场之后,轻松笑答,也引来了在场记者会心的笑声。
这个事后被媒体解读为不经意间“暴露”出法律专业背景的巧答,显示出李克强轻松驾驭敏感外交问题的高超水平。
这一天是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火通明,挤满了约800名中外记者。一双双眼睛紧盯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央政府“掌门人”,期待从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中辨识新“内阁”的施政方略。
深色西服,深红色领带,57岁的李克强面带微笑挥手致意。他与四位副总理在这里与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在约11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共回答了11名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涉及中美关系的内容引人注目。
他在记者会上提到,平时会阅读国外媒体报道。在前两天,他就看到美国媒体报道,美方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同大国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必然定律。
“我欣赏这个观点。”回答美联社记者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李克强说。
上世纪80年代,李克强到美国访问时,正值美国大选,他与美国两党人士都有接触。“他们都跟我说:你放心,无论谁当选,对华合作和一个中国的政策立场不会改变。”
在国务院工作后,李克强经常会见美国的政治家。“他们和我谈话,很坦率地说,我们是为美国利益而来,我跟他们说,我是为中国利益工作。既然大家都讲利益,那好,利益就有共同点、汇合点。”
这一次,美联社记者问:“中国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那么中方希望美国做些什么?包括所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新一届中国政府会和过去一样,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因为这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愿与奥巴马政府共同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李克强回答。
“当然,我不否认中美之间有分歧,但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就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
“至于说到亚太地区,这可以说是中美利益交汇、集结最密切的地区,中美都表示要维护地区的稳定、促进繁荣,我希望言行一致,从亚太地区做起、做好,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李的语言总能拉近人的距离”
2013年全国两会之前,2月19日,中南海紫光阁迎来了一位外国客人——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多昂,他此访的目的是希望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出面接待他的,是李克强。
两人见面,握手寒暄,随后坐定。虽然他们身后那扇大红色的屏风给人浓浓的暖意,但布多昂仍略显拘束——如何同这位自己并不太熟悉的中国政府领导人打交道?
客人的举止,似乎让李克强感到了客人的心境,李克强谈起几年前会见布多昂的父亲、庞巴迪前总裁的情形。
布多昂吃了一惊,他没想到李克强的记忆力这么好,几年前的情景像是历历在目。
气氛瞬时温暖起来。布多昂轻松地同李克强交流。
这是一次典型的“李式外交”。这种外交风格不仅拉近了中外距离,还常常在各种场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2年4月26日至30日,李克强出访俄罗斯。那几天,俄罗斯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相比之下,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的开幕式,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这几天,不少俄罗斯的朋友告诉我们,说今年春天的气候是难得的好。他们甚至说,这是专门为中国代表团准备的,这是专门为这次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准备的。”
李克强一句“中西合璧”的幽默,让现场变得热络起来。而他关于中俄共同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像涅瓦大街一样平坦”的描述,则受到了《俄罗斯报》的称赞:“李的语言总能够拉近人的距离。”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