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前途的大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但是,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走向负增长、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进程加速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给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京发布了《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大型研究报告。《经济参考报》记者就人口形势的变化会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哪些影响,我们是否能安全化解这些不利影响,以及未来人口政策向何处去等问题专访了项目总协调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
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经济参考报》:近些年来中国人口状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卢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远远低于上一个10年的1.07%,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1.78亿,所占比例从1982年的7.62%增至13.26%,0-14岁人口所 占 的 比 重 则 由3 3 .5 9 %减 至16.60%。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7年和2035年分别突破15%和20%,2050年将超过25%。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的逆转,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在2011年降到谷底(0.38),随后开始缓慢上升,2020年升至0.4,2033年升至0.5以上。
《经济参考报》: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迈:也就是说,如果生育水平不能出现实质性的回升,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本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口抚养比依然持续上升,2070年将达到0.8的超高水平,即4个劳动力至少需要供养2个老人和1个小孩。
人口年龄结构中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说明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已经扭转,同时也预示着多年来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经济参考报》:人口老龄化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卢迈:日本的经验显示,即使是在收入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先进和基础设施完备的国家,老龄化也很可能导致经济的大幅度减速。1990年,日本的老龄化水平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1.9%,不久之后人口抚养比就迅速提高。在人口结构发生这种变化的同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急剧的逆转,从减速开始直到停滞。
201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1%,已经接近于日本1990年经济增长减速时的老龄化水平,在“十二五”时期,中国还将像日本一样,经历迅速的人口抚养比提高。比日本当时的情形更严峻的是,中国当前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
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减少与高速经济增长,共同导致普通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反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相对弱化。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必须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另一方面,在人均收入刚刚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发展阶段上,中国在物质资本丰裕程度上尚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也不具有比较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中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转变特征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不利影响理解为:第一,过早地失去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第二,失去了对仍具有人口红利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第三,尚未获得发达国家所应具有的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无论是面对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中国原有的竞争优势都在减弱,这无疑加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冲击。老龄化加重了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