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孙承斌、李亚杰、谭浩、张晓松)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30年风雨兼程,30载阔步向前。
放眼世界,瞩目东方,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中华大地30年的沧桑巨变,谱写了民族复兴史的光辉篇章。
30年快速发展,30年波澜壮阔。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中国人民稳步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1978年的夏天,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组织代表团赴美、英、法、德等国,考察引进纺织工业设备。当年42岁的顾秀莲是考察团成员之一。
对比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顾秀莲很是感慨:“当时我是国家计委副主任,买芝麻酱,都要凭票。”她回忆说:“那个时候基本温饱都很难解决,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而此时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后,正在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韩国、新加坡等基本实现经济起飞……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
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30年中国最强劲的声音。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无论是面临各类挑战,还是遭遇种种灾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推动发展,始终是中国不变的主题。
这是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的30年。从最初的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到系统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描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坚定、扎实地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攀登。
这是发展理念日益深化的30年。从最初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到进一步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清醒地把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快速发展,是30年中国最显著的成就。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迈上了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
与此同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相继建成……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
——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型油气田、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科技专项组织实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被攻克……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活力不断焕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
——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展现新局面。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从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小山村走出的郭昊东,当年怀揣300元钱外出打工,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只会搬砖的“打工仔”到带领300多人搞建筑公司的“农民工老板”的转变。
2007年,郭昊东的建筑公司累计引进宁夏籍劳务人员230多人,长期工150人。在他的公司,普通工人月工资达到1500元,熟练工和岗位工2000元至3000元,有的甚至超过4000元。
“国家昌盛、百姓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郭昊东说,“而我,恰恰就是30年国家繁荣发展的受益者”。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包括郭昊东在内的亿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
3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
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就在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