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廖翊、周婷玉、李菲)北京奥运会渐行渐远,“中国式微笑”却洋溢在更多人脸上。
“鸟巢”与“微笑”,“水立方”与“志愿者”,“精神”与“文明”,在奥运会的国际舞台上凸显伟大的力量与意义。
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相互依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象征,“鸟巢”的打造实际经历了30年时间,这也是中国铸造“微笑”的30年。3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步履始终伴随经济建设的历程;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每一个脚步,都伴奏着建设精神文明的高亢旋律。
从张华到孟祥斌——30年道德提倡成就永恒精神价值
这是前后相隔25年的两个镜头:
1982年7月,陕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一位年近七旬的掏粪老农,奋勇跳下粪池,因吸入过多毒气牺牲,年仅24岁。
2007年11月,浙江金华。为了救一个投江轻生的女孩,28岁的军人孟祥斌,从距离江面10米高的大桥上纵身跳下。女孩得救,他却永远沉入江底……
25年,世事变幻。两代军人作出了完全一样的抉择,表现出完全一样的壮举,奉献了完全一样的生命。两个不同时代的英雄,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始终不变的道德提倡,始终屹立的社会精神标杆。
社会主义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3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贯穿于党在各个时期的工作中。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社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造就一个社会的健康肌体,引导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在个人得失、价值比较、奉献淡薄浮现于改革之初的中国时,张华的英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带给社会精神的感动和道德的震撼。20多年后,孟祥斌的英雄壮举引起同样强烈的社会反响,“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孟祥斌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评语,涵盖了30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提倡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代表了全民道德觉悟。
英雄属于不同时代,但英雄生活在同一块土壤。他们以短暂生命成就了永恒的社会道德和精神价值,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这种力量可以突破时空感动中国时,也意味着中国大众对接、传承、呼应了这种精神和道德。
从“平安铃”到谢延信——30年群众创建让文明绽放神州
福建厦门,老人只要拨通简单的4位号码,就能向对应帮扶的社区志愿者求助。自2007年1月以来,这种“电话平安铃”已在厦门各个社区安家落户,温暖了全市2万多名空巢老人……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中国已经延续了10余年时间,各地在争创“文明城市”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温馨:浙江嘉兴社区服务救助中心打造“惠民服务”品牌;北京东城区全力建设无障碍设施;江西南昌打造一批公寓式农民新家,让辖区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住上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南京新街口商圈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设立了39个消费维权站,让消费者体验到应有的尊重……
“创建文明城市的举措,条条都与群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群众这样赞许。
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创建活动推动着城乡精神文明的进步——
“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让“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纪律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全国各地的城乡环境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一些城市纷纷组织“城市清洁日”“文明言行从我做起”“每日奉献10分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人们在点滴中感受着文明。
“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使整个社会服务文明水平明显提高。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则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城乡更加洁净。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大提升人们的奉献、参与精神,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向前迈进,“中国式微笑”遍布神州……
在亲身参与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普通民众也感受着自己身边的精神文明,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谢延信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传为佳话。在去年“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活动中,当地民众把这个感人故事传扬全国——
30多年前,谢延信刚刚结婚一年,妻子因病去世。他跪在岳父母面前承诺:“爹、娘,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之后俺送终。”从此30多年如一日,谢延信悉心照顾瘫痪的岳父,丧失劳动能力的岳母,先天呆傻的妻弟,维系着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以无怨无悔的付出诠释着“一诺千金”的道德涵义。
2007年9月18日,包括谢延信在内的53名来自基层的“全国道德模范”当选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谢延信从北京回到河南,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英雄般的欢迎。
厦门“平安铃”因群体参与凸显其温馨,谢延信的故事因百姓的传诵彰显出真善美的力量。群众性创建,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温馨中向深度推进。
从蒋筑英到钱学森——30年英雄楷模与时俱进呼应社会进步
漫步改革开放的30年精神文明建设长廊,我们感受到引领时代精神风貌的英雄楷模的变迁和丰富。
1982年6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因长期过度劳累英年早逝。这位年轻的优秀光学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对待同志、荣誉和个人利益的坦荡胸怀和高尚品格,感动了一代中国人,被聂荣臻元帅称赞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知识分子作为英雄楷模开始进入社会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日益深入人心,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人物”等一系列影响深远、具有社会精神价值指标意义的荣誉颁授中,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精英荣登榜首,引领时代。
2008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97岁高龄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光荣当选,反响强烈。
“无论是蒋筑英、罗健夫,还是钟南山、袁隆平、华益慰、季羡林、钱学森,他们不仅以自己卓越的专业贡献引领时代,也以热爱祖国、心系天下、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基因’影响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使今天的中国知识界和社会得以与这种‘基因’相承接,成长为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著名社会学家李汉秋这样评价。
传承道德“基因”的楷模令人感动,维护道德“基因”的英雄同样被社会推崇。这是两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女性——
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她发现被神化为“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的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早已成为空壳时,第一个勇敢站出来终结骗人“神话”。在被人吿上法院、遭受人身威胁、四处孤立无援的境况下,她没有屈服,最终赢得胜利。
陈晓兰,上海一名普通医生,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十多年来,她与假劣医疗器械作斗争,向行业潜规则宣战,虽屡遭报复,身陷困境,但却意志凛然,终于打赢了这场“悲壮”的战争。
“中国的健康基因”“代表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人们这样评价她们的精神。她们的胜利是社会变迁中主流价值、道德力量的胜利。她们作为英雄登上时代舞台,给了社会以巨大鼓舞和信心。
“榜样是时代的先锋,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榜样。”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说。
从“98抗洪”到抗震救灾、北京奥运——30年精神文明建设铸造伟大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在最关键的时刻,更显其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中国人民的精神与道德力量,在改革开放20周年的“98抗洪”战斗中彰显,在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中迸发,在2008年的中国大地上澎湃激扬!
今年的中国,在“悲喜”两极中走过;中国人民,以强大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家国意识与祖国共度时艰,共迎辉煌。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然而,在那场旷世灾难中,无数英雄用自己的热血、生命和默默无闻的奉献,书写了一曲曲慷慨壮美的精神之歌。谭千秋、雷楚年、林浩、邱光华……英雄的故事感动神州,成为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美好家园的巨大动力。
今年8、9月,刚刚遭受重大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张开双臂,热情迎接五洲宾朋。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获得巨大成功,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奥运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伟说:“抗震救灾精神”与“奥运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0年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伟大的“志愿精神”与“奥运精神”将成为我国道德文明程度大大提升的重要标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民族浩荡之气,中华崛起之魂,集纳万众心胸。五千年文明传统承续,与时俱进的精神道德建设,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