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 研究者称断章取义

2012-03-29 09:11 来源:中安在线

  行人从北京大学东南门前走过。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宇摄

  最近有报道称“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引起社会关注。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这项社会学研究的一位主要研究者告诉“中国网事”记者,这是断章取义。

  疑问一: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究竟有多少?

  一家网站近日发出报道称:一项社会学实证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后,北京大学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这一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北大学生中,来自干部家庭的比重超过其他阶层。

  记者联系北大党委宣传部、招生办、教务部等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学生中干部子女的比例问题,学校未做过专门的统计。

  同时,北大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认为,“干部”的定义很宽泛,从报道中看来,研究者仅从学生填写学籍表的内容来划分干部、工人、农民等家庭成分,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准确。

  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是报道中提到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对研究引起众多人的关注和争议感到很意外,我们不是做社会问题调查,而是一个历史资料分析。”

  他表示,他们的研究论文对“干部”等身份划分非常宽泛,并不是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义,只是根据学生学籍表填的内容划分。多数媒体没有看过他们的论文原本,只是对论文进行片段式的解读,有断章取义之嫌。

  疑问二:研究者如何获得大量的数据?

  记者从北大多个部门了解到,学校对于学生档案一直进行严格的管理,查看学生档案必须提出申请并经过教务部门的批准,一般人无法查看学生档案。

  此外,报道中提到“研究基于对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而据记者了解,每年北大录取的新生达数千人。北大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采集、分析、研究50年里所有学生的数据,研究者是如何获得如此众多数据的?

  对此,梁晨说,几年前,北大对已有的学生学籍资料进行电子化保存,他们受北大邀请参与这项工作时,顺便对学生入学填的学籍表进行了一些社会学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对于“干部”的概念,大部分网友的理解是“官员”“领导”,网友的质疑也是由此产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干部指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其中士兵、勤杂人员除外。梁晨表示,自己也不了解“干部”的定义和范畴,只是档案上怎么填就怎么统计。

  疑问三:为何干部子女容易上北大?

  (调查)对于“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的报道,网民“山东小汉”说:“凭什么干部子女更容易进北大?上北大何时变成拼爹比权了?”“小猫飞飞”表示,能考上北大的学生绝对是高中生中的“天之骄子”,在许多中西部的普通地级市,一年也就只能出一两个这样的“骄子”,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干部子女读书这么厉害?

  网民“聂征”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干部们都不再需要通过钱权搞什么暗箱操作,各种优质社会资源的倾斜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精英。”

  北大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研究。她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化程度发生了变化。对国内现有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如果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则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群体的趋势。

  丁小浩说,质量差异是衡量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性更深层的指标。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对机会均等的不懈追求永远是各国政策制定者们所不应该轻视的。如果机会均等的理念受到不应有的践踏,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成为一个人能否进入高等教育的决定因素,由此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晓齐认为,初、中等教育的公平是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的情况下保障社会公平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最重要的方法。他建议全国各地各级的重点初、高中学校应多开设类似北京一些中学已存在的“宏志班”,专门招收来自城乡困难群体的优秀学生,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中国网事”记者李江涛 王思海 凌军辉)

责编:梁文君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