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9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将就“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增产增收”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农民日报记者]这些年,我们到农村采访,农民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科技服务不足,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请问农业部会采取哪些务实管用的措施?另外,据我了解,近几年农业部连续组织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等实践锻炼活动,请问这些活动的成效如何?今后还会继续开展下去吗?谢谢。
[韩长赋]谢谢。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的问题,确实大家都很关注。我想先说一点,这个问题中央高度重视。今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研究和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问题。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确立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别强调对基层农民的科技服务,尤其是公益性的服务。而且这个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包括基层农技推广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这是在农业科技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刚才你讲到农业科技推广,基层存在不足的问题,确实这个问题存在。但是我也想说,这些年来,农业科技对于实现“八连增”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这些年来,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增产,科技还是发挥了巨大作用。我讲三个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去年粮食增产的贡献当中,85.8%是由于单产提高,而不是面积增加,因为面积也增加不了多少,我们是人多地少,单产提高主要是科技的作用。第二,到去年,我们农业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已经达到了54.5%。第三,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去年是53.5%。
这三个数字说明,我们农业发展到今天,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增产的重大推动力量。我们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多水少,我们虽然“八连增”,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要素资源已经绷得很紧了,今后再靠投入更多的资源,投入更多的物化的生产要素,这确实制约很大。所以我们的农业确实到了更加依靠科技、依靠劳动力素质的阶段了,要不然没有出路。所以,农业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科技。
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农业科技现在确实有三个不足:一是成果的创新供给还不足。像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稻这样的主打成果,还有黄淮海综合治理这样重大的科技成果很少;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足,这里面有基层的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也有设施条件、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还不够活的问题;三是农业人才支持总量还不足,无论是在农业科研方面还是在推广方面。另外媒体界朋友也讨论,现在青壮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么办呢?从农业部来讲,我们研究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在工作中很重要的是“三个加快”,一是加快农业的科研创新,特别是种业的创新,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种子以及良种良法的配套,对于农业的增产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农村基层推广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政策,就是“两个覆盖”,简而言之,一个是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特别是乡镇,设施条件建设要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农业乡镇,这是一个覆盖,中央财政拿钱,各地方要配套。第二个覆盖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示范县建设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农牧渔业县,中央提供对地方推广经费的补助,加上地方的投入,基层的推广会有比较好的条件改善。
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包括现代农民的培训,要想办法解决“将来谁种地”的问题。现在农村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农机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的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包括大学生村官等等,要把这些农村的实用人才组织起来,队伍要建设起来,并且要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是对农民的培训。我们的农业资源是比较紧缺的,应该有不断提高素质的生产经营者来管理。另外,我们也准备和有关部门配合,引导鼓励学农的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通过“特岗计划”的方式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再加上我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我们想,通过这些方式使整个农业科技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得到改善。谢谢你这个问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