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1元就可以获得最高3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障,按说,这是一件好事。然而,这样的好事,在很多客运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却变了味:由于属于商业保险,必须是乘客自愿购买,但很多汽车站在窗口售票时根本就不解释、不告知,使得绝大多数不知情的乘客误以为是必须购买;既然是保险,就必须录入购买者的身份信息,否则就等于一张白纸,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而车站的售票窗口,在乘客没有出示身份证、不知道乘客准确姓名的情况下,照样随意出售。
明知不能搭售商业保险,明知乘客信息不全的保险起不到保障作用,汽车站为何要刻意隐瞒?其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情?“3·15”前夕,东方今报记者就此分别对平顶山市、漯河市的客运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
网上流传这么一个段子,说一个人在外地专门做假老鼠药生意,因售价优惠,一块钱一包,生意红火。有人问他怕不怕被消费者投诉,老板哈哈大笑:“一块钱一包的老鼠药,傻子才会去投诉,到消协一来一回还得花两块钱公交车费呢!”一天,老板接到老婆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三岁的儿子不小心在家里把老鼠药当糖豆吃了,于是火急火燎赶了回去。到家一看,儿子活蹦乱跳的。原来,那老鼠药是假的。一看老鼠药的包装袋,老板得意万分,大声宣布:这药是我生产的,我的假药救了儿子一命。
本该是毒药的老鼠药,却无意中当了一次“英雄”,救了一回人,还让造假者骄傲不已,这绝对是天底下最无厘头的事儿。
或许和那个卖一块钱一包的假老鼠药,而且绝对不怕消费者投诉的老板心态一样,如今很多汽车站在刻意隐瞒乘客知情权的前提下,卖车票的同时搭售“1元保险”应该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过是1块钱而已,谁会为了它和车站较真?
的确没多少人较真。于是,车站卖“1元保险”时越发出格:没带身份证?报名字就可以了;什么都不说?那就随便用一个名字帮你打印出来一张;保单上的名字错了咋办?没关系,反正也没多大用处,花这一块钱就是图个安心……至此,初衷是为了保障乘客权益的“1元保险”,在利益的驱动下,生生被“有关部门”执行成了“应该毒死老鼠却始终毒不死老鼠”的假老鼠药。
那个生产假老鼠药的老板和儿子的故事,我们可以当成笑料,但“1元保险”因人为因素变成白纸,且销售过程中刻意隐瞒乘客知情权、把乘客都当成傻子的行为绝对不是笑料。
一块钱的确是小事,但不能因为是小事就不把一块钱当回事。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自己兜里的这一块钱该不该花、往哪儿花,企业同样有义务告知消费者这一块钱为啥花,花了之后有啥效果。
一切从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混淆视听,看似轻松地赚取了乘客的1元保险费,但别忘了,这1元钱遮住的不仅是乘客的眼睛,还有企业的诚信与前程。
平顶山汽车站搭售一元钱保险
在平顶山,不少乘客去汽车站购票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并没有要求,却被悄无声息地卖了一份保险。
记者调查后发现,这种不事先告知搭售保险的行为,已经成了不少汽车站的潜规则。
□东方今报记者王俊生见习记者米方杰任芳实习生王江龙/文图
○搭售保险成汽车站潜规则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保险,如果没有投保人的准确身份信息,后期要么是无法理赔,要么是非常麻烦。这一点,难道车站不明白吗?
“买票时,售票员问我要身份证,开始我还以为乘汽车也实名制了,就把身份证和钱一起递了过去。谁知道,拿起票一看,里面还有一张保险单,我买票时没说要保险啊!”日前,平顶山市民赵先生向东方今报记者反映称,他在平顶山市客运中心站乘车时,售票员向其搭售了一份由某保险公司推出的1元钱的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而售票员当时并未征询他的意见。
“我当即质问售票员,对方解释说在售票窗口附近贴有提示,如果不要保险提前说明,不说明就表示默许了。”赵先生表示,买票时,因为人多,大家都在排队,根本就没注意那个提示,“这种保险是商业保险,售票员有义务解释说明。虽然只是1元钱,但我觉得车站的做法很不妥当”。
和赵先生比起来,小刘就有些窝火了。
小刘是郑州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因为业务关系,经常在郑州、平顶山两地往返。几天前,因为外出匆忙,忘了带身份证。
“去车站买票时,售票员问我要身份证,得知我身份证没带又让我报名字。”小刘说,自己平时坐车一般都会主动购买这种1元钱的商业保险,所以就很配合地报出了姓名。拿好票和那张保险单据,车来了,小刘急匆匆登上了车。“车上了高速后,闲着无聊我拿出了那张保险单,一看,把我气乐了。”因为保险单上的“刘”变成了“牛”。
“幸好没出事,要真是出事了,姑且不论没有身份证号码能不能理赔,就算保险公司通情达理,也不至于把该赔付给姓刘的钱给了姓牛的啊!”说到此处,小刘连连摇头,“虽然我不太懂保险条例,但最起码的常识我还懂——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保险,如果没有投保人的准确身份信息,后期要么是无法理赔,要么是非常麻烦。这一点,难道车站不明白吗?都是钱闹的,估计车站每卖出一份保险就有相对的收益,所以才会这么肆无忌惮。”
○保单上差错比比皆是
调查期间,东方今报记者又随机查看了17名乘客的保险单:9名没带身份证的乘客保单上姓名出现了错误,5名乘客保单上的投保人一栏写的是陌生人的名字。
赵先生和小刘的遭遇是偶然还是普遍现象?3月8日下午,东方今报记者来到了平顶山长途汽车站,体验了一次买票过程。
提出要买一张到襄县的车票后,售票员说要带一元钱的保险,并要求提供身份证。记者表示未带,只报了一个姓名“王××”。很快,售票员将车票和保险单递出来,但保单上记者的名字“王××”打成了“汪××”。
“名字打错了怎么办?”东方今报记者随即问道。售票员称,这种事经常发生,没关系的。被再次追问“保险单上不是我的名字,万一出现意外咋办?”时,售票员头也不抬说了一句“没事”,就不再吭声。
随后,东方今报记者又来到平顶山客运中心站。购票时,售票员并未询问乘客任何个人信息,就直接加收了1元钱的保险。在保单上,没有车次等信息,投保人信息一栏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该站服务台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名字不一样也没事,上面有客票号就行,并称“现在的车都很安全,绝大多数保险都是为了防止万一、图个踏实,根本用不上”。
调查期间,东方今报记者又随机查看了17名乘客的保险单:9名没带身份证的乘客保单上姓名出现了错误,5名乘客保单上的投保人一栏写的是陌生人的名字。
○七成乘客不知保险可不买
接连几日的调查中,东方今报记者发现,至少七成的乘客不知道“1元保险”其实可以不买,而另外三成左右的乘客则表示,1元钱可有可无,就算是搭售也无所谓,主要是图个安心。
接连几日的调查中,东方今报记者发现,至少七成的乘客不知道“1元保险”其实可以不买,而另外三成左右的乘客则表示,1元钱可有可无,就算是搭售也无所谓,主要是图个安心。
一位姓吴的乘客说,自己根本不知道那保险是咋回事,“买票时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一直以为那是必须要买的。”乘客陈女士告诉东方今报记者,自己曾多次就车票搭售保险一事向车站方面质疑过,问他们为啥不在售票时向乘客解释清楚,“对方的解释是,不可能每一位乘客买票时都解释一遍,那样太费事,并称尽管是商业保险,但车站方面都是为乘客考虑,所以很多时候就直接出售了”。
对于保险单据上打错姓名、没有身份证号,甚至是别人名字这些现象,多数乘客坦言,买到票后最多看看车票上的发车时间、座号,很少仔细核对过那张保险单据上的信息,很多时候一拿到票就把那张保险单扔了。
谈及保险单据上如果身份信息不全,一旦真的遇到意外,后期可能会出现理赔困难的问题时,乘客的态度多是“没想那么多”。“主要还是钱少的问题。”一位男乘客坦言,自己其实发现过保单上姓名错误的问题,可怕麻烦也就没返回窗口询问。
平顶山市民张先生认为,是否购买保险,应该乘客自己说了算,不应在售票口直接出售,尤其是不能在隐瞒消费者知情权的前提下出售。他建议,如果车站真是为旅客的安全着想,可以仿照机场的做法,单独设立一个出售保险的窗口,如果乘客想买保险,会自己主动去购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