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村官”治村为村民自治

2014-03-03 07:4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变“村官”治村为村民自治

    在张亚楠工作室,村民正在接受调解

  变“村官”治村为村民自治

    特色农业促农增收

  近年来,地处三门峡市近郊的湖滨区会兴街道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众所周知,在占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一些信访问题,而会兴街道不但确保了项目顺利建设,而且“水波不惊”,成为人心向上人心向善的“美丽会兴”、“幸福会兴”。

  2012年以来,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街道改变以往的农村工作方法,进一步放大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完善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村民自治机制,激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实现农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民主管理良好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和谐发展。

  民调工作室善解大问题

  2月20日,在会兴街道上村的“志刚工作室”,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找负责人王志刚“断案”。经过审验宅基证、实地查验,王志刚从法理、情理、村规民约等方面灵活运用调解技巧,两个小时过去,村民情绪逐渐稳定,并初步达成和解意向。

  2012年,会兴街道推行网格化创新管理,推举在村民中有威望、经验丰富、工作突出、有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王志刚,成立了三门峡市第一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志刚工作室”,投资2万余元为工作室配备监控、电脑等办公设备。工作室成立至今不到两年时间,已经调解纠纷150余件,调成率达100%,将上村村内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目前,该街道在条件成熟的人口大村会兴村和槐树洼村分别成立“张秋元工作室”、“张亚楠工作室”。同时在各村成立专业民调队伍,按照每村2~3人的名额强化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培训,培养农村“金牌调解员”,他们在调处矛盾,维护农村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2年以来,会兴街道承担多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协调任务,仅黄河公园建设涉及3万多平方米建筑设施丈量拆迁、2500多亩土地确权登记、2000余座坟墓迁移安置、数十万株苗木清点以及300余件疑难问题调处等任务都顺利完成,确保重点工程快速进展。2013年,会兴街道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80多件,调成率达100%,赴京到省集体访、非正常访零登记,实现会兴信访工作历史性突破。

  为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该街道全面落实重大事项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和信访事项评查评议机制,对涉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流转整理等10多项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以及操作性、可控性等方面进行信访风险评估、评议,多项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的项目和决策都暂缓实施或者取消。

  会兴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文祥对农村工作有着更深的理解:“群众之所以遇到事就上访,主要原因就是群众没有融入具体事务管理之中,容易和村组干部产生隔阂,不信任干部。现在,我们引导让群众有序参与村务管理,让群众自己看,自己干,自己监督,他们了解的事物就更客观更全面,也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很多群众屡屡上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明白‘真相’。”

  一张明白纸村民得明白

  在会兴村村民张润亭家的书柜里,整齐存放着十余张“村民明白纸”。“每月都会收到这样一张明白纸,这些纸把我们村去年以来所有的村务工作、财务收支等明细列出来,村民有不清楚的地方,到村里或者打电话咨询,都有村干部专门解释。”对这一做法,张润亭非常满意。

  为了深化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从2012年开始,会兴街道统一部署,各村每月的村务明细以“明白纸”的形式,及时印发到每户村民,接受群众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沟通研究,耐心解释,认真整改,受到群众欢迎。

  2012年,东坡村流转耕地200余亩扩大蔬菜生产,马坡流转耕地近1000亩发展葡萄、核桃种植,以及涉及上村、会兴、新兴、槐树洼等村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要求,及时给群众发放“明白纸”,最大范围接受各界群众的监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在让群众明白的同时,该街道大力支持村监委会根据职责要求,对村务事项和村委会履职情况以及村务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实行监督,并要求监委会全面配合由街道纪工委牵头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每年两次对村务情况进行的审查审计。2012年以来,该街道各项富民政策和近3000万元惠农资金等民生实事得到很好监督落实。

  民间小组织扮演大角色

  “以前,村里红事白事都要请几天客,许多群众还在市里饭店请,攀比之风很盛,花费大,浪费多,村里家家都怕过事情。现在好了,村里红白事情的待客标准、规模都由红白理事会统一负责,协商操办,全程服务,省钱、省事、省力,村民都乐意。”刚刚给孩子办完婚事的马坡村村民刘景峰高兴地说。

  会兴街道督促各村完善了办红白事的规章制度,并充分发挥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杜绝了过去大操大办和封建迷信活动等现象的发生,树立了新事新办的新风尚。现在,农村红白理事会深受村民欢迎和信赖,农村婚丧嫁娶甚至家长里短的麻烦事,群众都喜欢由红白理事会出面张罗。

  会兴村“三委”干部带头破除陈规陋习,红白事一切从简,节俭办理,引领农村新风新俗。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群跃母亲三周年和女儿结婚都不操办,只是双方亲戚认识一下,简单而喜庆。

  会兴街道办事处主任吕宏伟介绍:“自从立下制度后,每场红白事花费节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每年100场计算,农村红白理事会每年为群众节约上百万元。”

  会兴健身俱乐部是2012年成立的一个群众性民间组织,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各村群众进行广场舞大赛,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得到充分展示。2013年,在全省“舞动中原——广场舞大赛”中,会兴村健身舞蹈队作为参赛的唯一一支农民代表队,获得大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像红白喜事理事协会、健身俱乐部这样的民间组织在会兴街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不断规范,发挥着不能替代的作用。老年体协、青年志愿者协会、老同志服务队等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融入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内容,塑造健康文明的村风民风,帮助群众就业创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些关乎民生的“琐碎事”政府部门“鞭长莫及”,但依靠这些“非正式组织”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农村群众组织化程度,引导群众有组织地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是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渠道。”作为会兴街道的当家人,刘文祥深有感触。

  在他的主导下,该街道进一步完善街道、村、组三级党员群众服务网络,街道成立党员群众服务站,各村成立服务室,村民组成立服务点,制定便民服务的制度、内容、承诺等,积极为群众提供代办、咨询、民调、帮带等服务。同时规范各村村规民约,融入现代元素,以通俗的语言和图画形式加强群众自我教育,引导村民从思想深处摒弃陈风旧俗,弘扬新风新貌。

  产业加基地助力快发展

  “农村群众组织化程度越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就越强,动力就越足;农村群众组织管理运行质量越高,生命力就越强,示范引领作用就越大。”刘文祥说。

  该街道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探索建立“党支部+产业组织、产业+基地、党员+农户”等合作模式,提高农村群众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各项产业快速发展。

  该街道东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高效服务,使东坡蔬菜产业实现长足发展,菜农增加了收益。合作社拉长产业链条,流转土地100多亩,开发建设天鹅岛综合休闲观光示范园,发展温室蔬菜水果采摘、黄河风情观光、市民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展销等项目。目前,会兴街道已发展农村产业组织13家,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建筑装饰、家政服务、园林绿化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行业。

  为提高产业组织运行质量和水平,该街道指导成立9家产业组织党支部,指导民间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内部管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拓展营销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各民间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些民间组织的辐射带动下,该街道形成了如建房品种葡萄基地、东坡蔬菜基地、新槐建筑装饰业基地、王官水产养殖基地、马坡核桃种植基地、上村社区服务业基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村领富帮富致富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3年,该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同比增长12%。

  刘文祥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理论指导。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支持农村群众理性、有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群众切身利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增收致富能力,切实提高生活质量。”

  (记者刘景华通讯员杨国良兰宏林文)

责编:李争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