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怎么也想不到,坐在家里摆弄着电脑就可以把地里的麦苗生长情况看得一清二楚。”12月11日,在自家田间地头,谈及高标准良田种植,闫跃东一脸的自豪。
闫跃东是舞阳县莲花镇闫湾村村民,也是村里有名的粮食种植大户,他所承包的1300亩耕地位于泥河洼滞洪区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2009年秋,正值泥河洼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村里的“能人”,闫跃东瞅准机遇承包了300亩耕地,
依托逐步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每亩地小麦产量由先前的600斤提高到1200斤左右。
初尝效益的闫跃东,3年内又将承包耕地扩大到1300亩,并与种子公司联手繁育小麦良种,除了种小麦外还种玉米和大豆,一年每亩地的纯收益将近500元,而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每亩地收益从过去的200多元涨到现在的700多元,并且粮食直补款归农户所有。
如今,通过水、田、林、路、沟、井综合治理,泥河洼滞洪区16万亩“望天收”变成了
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滞洪区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就在半个月前,气象部门在闫跃东的地头建了气象观测站,通过与省市气象系统联网,可远程监控项目区内的天气、墒情、病虫害等,通过这套系统,他在2公里外的家中,就能够在网上轻松“掌控”自己地头出现的各种情况。按闫跃东的话讲,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科技投入为他的耕地增产增收上了“双重保险”。
“4年来,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17862万元,目前泥河洼项目区已建成旱涝
保丰收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不成问题。”舞阳县农开办主任周瑞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眼前所要做的是,实施建设标准提升工程,在项目区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实际上,泥河洼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只是漯河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漯河市农开办主任周国云介绍说,2010年以来,漯河市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4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9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27个,共完成投资30091.6万
元。“通过综合开发,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科技化、保丰收的崭新格局,达到了品种新、技术优、地增产、人增收的开发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是探索‘两不三新’发展路子、建设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漯河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取得较大成效,得益于中央、省财政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高度重视。”漯河市财政局局长马改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漯河市财政局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千方
百计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大力支持的同时,全市累计落实配套资金2692.8万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漯河市农业综合开发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今年10月18日,国家农开办主任王光坤到漯河调研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良田建设情况时,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省政府在舞阳县组织召开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议,推广漯河经验。
“2013年,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计划投资9800万元,对泥河洼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标准提升工程,把泥河洼项目区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示范区’,打造漯河市最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马改民说。(记者仵树大 通讯员张俊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