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内黄县城关镇南关社区农民在晾晒丰收的小麦。 新华社发
编者按
克服诸多困难,河南实现了夏粮“十连增”。这一喜讯的背后,不仅仅是粮食丰收的喜悦,更饱含着河南践行“不牺牲农业和粮食”庄严承诺的光荣,也是在世界经济复苏复杂性凸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河南为全国“稳增长”大局作出的重要贡献。
河南夏粮“十连增”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天新华社播发的这篇报道,从政策引领、科技助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对我省稳粮强农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从中不难看出河南为粮食丰收所作的艰辛努力,也能深深体味“两不牺牲”对全国大局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本报刊发,以飨读者。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连续10年夏粮增产。在“十连增”背后,除了政府和有关部门一以贯之的重视外,以政策杠杆撬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投入以科技驱动提升单产,也给河南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双保险”。
支农惠农政策掀起农民“种粮热”
2012年1月5日,对武陟县农民王福军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女儿出嫁,国务院奖励种粮大户的东方红拖拉机也披红挂彩开回了家。
他说:“这些年从中央到省市县,对我们种粮农民支持都非常大。种粮食既得收益又得荣誉,这样的好政策真是没啥说的,我打算带动更多乡亲多种粮。”
为了让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河南在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了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奖励。
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河南全省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仅有5.3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0亿元,8年累计119亿元。
地处豫北的滑县是河南省“产粮第一县”。县委书记李若鹏表示,作为产粮大县,常常面临这样三对矛盾: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矛盾、粮食刚性需求和农业弱质的矛盾、保民生压力和保粮食压力的矛盾。
“随着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些矛盾也就化解了。”李若鹏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