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为全国人民描绘出新时代幸福民生大画卷。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映象网通过记录四十年中,四十个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物,特别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报道,用笔尖和镜头讲述他们的砥砺深耕,默默付出。
记者 陈伟然 文/图
今年是航空工业郑飞集团机加工中心操作工牛雪平参加工作的第22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实习钳工,经过努力学习成为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来成为攻坚技术难题的技能专家,再到如今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团队”。而他从技工成长为“工匠”的过程,也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几十个人围坐工作台”的作坊车间到如今全自动化的数控“高精尖”车间的飞跃。
两根锯条,打磨出的“匠心”
1993年夏天,正在灵宝县124厂技工学校学习钳工的牛雪平,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实习机会,“当时我们要为工厂加工一批零件,而每个人只有两根锯条可以用。”因为锯条是易耗品,如果锯条用完就意味着实习提前结束,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锻炼“基本功”,牛雪平把这次实习机会看得无比珍贵。
在那个年代,加工一件零部件,大部分还需要人力来完成,“一个可能很小的零件,就需要十几个人同时流水作业。”
牛雪平清晰地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他和同学们一起围坐在工厂的操作台上,闷热的车间里,只有一台风扇在不停地摇头,而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流,尽管如此,他还是把每一件零件当作“艺术品”来对待,每一锉都极其认真地下手,生怕哪一下出了纰漏弄坏了锯条。
“第一次见数控机床,感觉像看‘科幻大片’”
1994年,高考改革施行:自费上学,双向选择,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虽然牛雪平成绩优异,但是因为家庭困难,从技校毕业的他还是放弃了进修的机会,选择参加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1996年,牛雪平技校毕业进入124厂(郑飞集团前身)工作,因为在学校时表现突出,他被分配到最先进的车间——加工中心。“第一次见到数
控机床,感觉像看‘科幻大片’。”牛雪平忘不了他第一次走进加工中心的场景:在数控机床的操作台里,一个机械手臂自如地在零件上来回移动,最神奇的是机械手臂可以按照技工编好的程序进行操作。牛雪平心想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也不过如此,“而我刚开始只是我跟着师傅当学徒,做着筒单的装卸零件的工作。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自己走上操作台,过一把‘科幻大片’的瘾。”
机会终于来了!进厂没多久的牛雪平得到了一个考验:帮师傅打磨一个零部件。因为上学时实习的经历,牛雪平轻车熟路地完成了工作,“师傅拿着我打磨的零部件,对着昏暗的白炽灯看了半天,最后说了一句:小伙子不错。”得到了师傅的认可,原本一年的学徒期,牛雪平只用了半年就转正了。
得到了实际操作数控机床的机会,牛雪平倍感珍惜,从学习机床的编制程序,到逐步上手操作设备功能按键,他都非常用心地去对待,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他都尽心去完成。
试水新设备,“就像驯兽师驯虎”
在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年头,航空工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型号研制,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的研发技术,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多项空白。技术革新的基础是设备革新,2003年,郑飞集团引进了第一台五轴加工中心,作为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当时全公司上下没有一个懂五轴加工编程和操作的人。眼看设备来了没人会用,当时已经是加工中心技术骨干的牛雪平,承担起了为公司研究新设备的重任。
“我之前使用的操作中心是五面设备。而新来的五轴加工中心相对于传统的三轴机床有更复杂的运动,这些都让我这个刚接触五轴加工中心的新手迷茫。”因为是进口设备,操作台上所有的内容全部是英文,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设备,牛雪平每天上班兜里都会装一个电子词典,“遇到不会的单词,我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一个按键一个按键熟悉,经过努力自学加不断实践,我终于能够娴熟地掌握五轴设备操作,并能编制较为复杂的加工程序。”
设备是一支老虎,而操作工就是驯兽师。牛雪平说,“征服”设备的过程,就像驯兽师驯虎的过程,“想要驯服老虎,你就要先了解它,了解它的脾气、性格,然后再去驯服它,让它做你想要的动作。”
爱琢磨的“毛病”,让他攻坚无数技术难题
2008年,随着航天技术不断革新,对零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牛雪平的工作也因此迎来了挑战:一批新式航空零件在加工时出现了大批量的转接梁断裂。
“因为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制作零部件时,制作工艺也需要更加精密与细致。”牛雪平说,当时他脑子里全部都是怎么才能在加工时不让转接梁断裂,“有一次回家做饭,虽然手上在炒菜,脑子里却还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后菜都糊了,才发现自己跑神了。”就这样全身心的投入终于有了回报,牛雪平在无数次实践与思考后,彻底“根治”了这个技术难题。
2015年,公司原有的五轴加工中心工作台行程只有1米,这个长度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号零件的加工要求。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牛雪平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加班模式”,通过一遍一遍地尝试技术改进,他大胆提出通过将装夹的零件旋转一个复合角度的办法,圆满攻克这个技术瓶颈。那段时间里,牛雪平在操作台上一泡就是一整天,从来没有夜里3点之前回过
家,“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试错,一遍一遍的实践操作和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牛雪平说,自己是个“爱琢磨”的人,平时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他都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毛病’,才能让我有机会想出解决难题的方法。”
从“技工”到“工匠团队”
2014年1月,牛雪平被聘任为航空工业加工中心工种首席技能专家。同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牛雪平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他带领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企业科研生产重点和难点,通过打造工匠领跑、团队合力、职工参与、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模式,最大限度辐射创新工作室影响, 放大工匠效应。
仅2017年完成科技技术成果转化31项,公司级技术革新13项, 职工技术创新增效项目14项,已申报专利2项,完成QC项目2项,累计创收 780万元,节约资金1120万元。2017年“牛雪平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创建以来,以项目为主线,在工作实践中研究和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达95%。完成技能培训近2000人次,培养出机电系统特级技能专家2人、河南省技术能手4人,高级技师4人、高级工程师8人。
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实习钳工,经过努力学习成为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来成为攻坚技术难题的技能专家,再到如今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团队”。
7月14日,映象网记者走进位于郑州经开区中铁装备的生产车间,看到李刚正带领着团队在集团为他量身定做的“李刚大国工匠工作室”内,对泥水平衡盾构机的液位传感器进行改进。
“汴绣对于我来说,是一生所要坚持的事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活越来越好,而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要继续传承下去,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但是传统匠心工艺却不能丢。”开封汴绣非遗传承人李素娜接受映象网记者采访时说。
在原阳县太平镇副书记张晓辉带领下,实践调研团来到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水牛赵村。实践队员认真参观了水牛稻生态农业,学习了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新模式“稻田养蟹”及“一亩三分田”的社区订单农业。
据了解,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将从2018年持续到2020年,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着力点,每所高校自主对接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或省定贫困县,采取“立项组队、集中调研、长期对接”的方式,开展为期三年的连续服务活动。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中起好带头作用。伴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河南正在努力锻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标志着中国改革再出发。
在把握新常态、打好“四张牌”的大逻辑下,擦亮用好这些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的“金字招牌”,既是河南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河南的责任和担当。
5月1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我为中原出彩做贡献”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我们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振奋精神,转变观念,发挥优势,选准方向,狠抓落实,推动河南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从用小铁锤修理老旧车型到对新车型软硬件精通,孟坤并没有满足于目前所获得的荣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这些大国工匠对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有了今天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第二修理公司经开区车间首席修理技师孟坤见证了近30年来车与人的变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我认为重在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首先,(要做好)品牌的准确定位,其次,要使创新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装文化创意,充分展现文化的传播力,三是立足于河南的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具有我们河南地域的特色的文化精品。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从远古先民抟土制陶,到殷商工匠冶铸司母戊大方鼎;从仓颉造字泣鬼神,到《诗经》三百风雅颂;从“天地之中”巍峨的嵩岳寺塔,到龙门石窟神秘的卢舍那大佛……中原大地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