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这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也是河南各地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行动指南。
即日起,映象网推出大型蹲点主题报道“从新看河南”专栏,报道映象网记者在基层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方位、立体化深度展现河南各地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营造良好氛围。
映象网快讯(记者 邱延波 文/图)54年前,焦裕禄在兰考亲手栽下一棵泡桐树,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中,用一句“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展示了百姓对“好官”的“爱”,也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赞美。54年来,有一对父子两代接力,一直在守护着这棵泡桐,它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
魏善民守护焦桐46年,对焦桐有深深的感情。
父亲守护“焦桐”8年
12月7日下午,兰考县焦桐广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采访团记者正在聆听讲解员讲述焦桐的故事,一位老人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这位老人头发快白完了,眉毛浓密且长。他身着朴素,深情地望着焦裕禄亲手种下的这棵泡桐树。
讲解员说,这名老人叫魏善民,今年75岁了,他和他父亲父子两代人,一直守护着这棵焦桐。
兰考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沙、涝、碱“三害”严重,曾是河南公认最穷县之一。魏善民说,焦裕禄来到兰考后,采用“扎针”和“贴膏药”的方式来治理自然灾害。
“扎针”就是种树,大量种适合这种土地的泡桐。“贴膏药”就是翻淤压沙,翻出淤泥,压在沙土上面。1963年3月,焦裕禄带领村民连干两天,在50多亩沙地里栽上了泡桐树。当时,树栽完了,有一棵小树苗,比别的树都矮一些,焦裕禄舍不得扔,就亲手把它种下了。
魏善民和焦裕禄分在一个组干活,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焦裕禄在和村民一起战天斗地的时候,就在魏善民家里与他们一个锅里吃饭,每顿给粮票和钱,与人民同吃苦共辛劳,魏善民和兰考人民看在眼里,深切感受到焦裕禄是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是切切实实为兰考人民服务的。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就特别留意那棵最小的树,生怕它有个闪失,辜负了焦书记治沙的殷切希望。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悲恸不已。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1966年,遵照焦裕禄遗愿,人们将他安葬于兰考。
为了纪念焦裕禄精神,让焦裕禄亲手种下的泡桐树一直长下去,让人民记住焦裕禄,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一直义务管护这棵“焦桐”。这一管,就是8年,直到他管不动了。
采访团记者参观焦桐。
老人接力守护46年
“我们兄弟几个,他们在外面工作,我在家里,再加上我和焦书记一个锅里吃过饭,一块劳动过,对他亲手种的泡桐有感情,我父亲就叫我接着他的班,继续守护这棵树。”魏善民说,他开始接过父亲的班,每天守护着“焦桐”。
每天,魏善民都要来看看焦桐,有树叶掉落,他就打扫打扫;下雨的时候,他就来培土排水;干旱的时候,他就给焦桐浇水。
“泡桐的树冠有多大,它的根就有多远,必须让它的毛细根都能喝上水。”魏善民说,他浇水都是从泡桐的毛细根浇起。最开始的时候,需要到一公里外的水井里挑水,浇一次需要50挑,100桶水。现在,条件好了,拿着水管就可以浇了。
“焦书记是好人,我们兰考人民都想念他。这棵树就是他留下的根,我一定要把它守护好。”魏善民说,他坚持每天都来看这棵树,一晃就是46年。
采访团记者参观焦桐。
据了解,泡桐树属于速生树种,只有二三十年的寿命,焦桐因为有魏善民父子两代人守护,一直长得枝繁叶茂。如今,焦桐已经54岁了,依然茁壮,连北京来的专家都认为是个奇迹。
魏善民说,他的身体还好,还能继续守护焦桐。如果哪一天他守护不了了,就让他的三儿子继续守护焦桐,一代一代守护下去。守护焦桐,就是守护焦裕禄精神。
为了纪念焦裕禄精神,让焦裕禄亲手种下的泡桐树一直长下去,让人民记住焦裕禄,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一直义务管护这棵“焦桐”。这一管,就是8年,直到他管不动了。
农村书屋是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惠民利民的实举,但务实的同时也要务“时”,农村书屋要赶得上“时髦”追得上时代方能在丰富农村百姓生活、引领农民科学致富的道路上再添新光彩!
12月24日,由雅致人生女性学习成长学院环球总院及雅致人生河南分院主办的“2018中原首届新时代雅致女性高峰论坛暨‘万爱计划 ’全国行中原首站启动仪式”,在河南郑州裕达国贸酒店隆重举行。
要坚持真管真严、长管长严这个基本方法。把严的标准和措施贯穿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始终,落实到各个环节。定期组织开展党性分析,强化党性锻炼。
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自己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锻造一支与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相适应,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展现新气象,奋力新作为,夺取新胜利。
宅基地划分、土地分配、享受村民待遇三件事,牵涉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引发的信访案件,约占近3年官渡镇信访总量的七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社会治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调机制,推进国际间协同联动,注重目标手段衔接配合,丰富、健全工具箱,加强机制化法治化建设,提防可能的“黑天鹅”“灰犀牛”与“蝴蝶效应”,我们定能打赢引领新常态的下半场,战胜历史交汇期的新挑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前行。
踏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找准方位,消除自己的工作领域的“贫困”之症,对自身的缺点和问题不掩饰、不回避,通过实际行动,让自己“脱贫本康到致富”,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一亩地,如果纯种粮食只有几百元,利用现代化手段改造后产值可达几万元……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未来5年,中国共产党将向世界各国政党提供1.5万名人员来华交流的机会;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中国共产党的诚意与担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共鸣。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火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步履,照亮我们更为美好、更值期待的明天。
新时代共产党人讲政治,第一位的就是要坚定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做到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忠于核心、坚定拥护核心、时刻紧跟核心、坚决捍卫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