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之际,大象融媒·映象网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别策划,从民间的技艺传承,到企业的品牌锻造,再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扶贫、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设,无不彰显着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们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别报道,洞悉河南这片热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八期:《2万余次弯腰调试 造就河南高铁第一时速》。
全长362公里、93.5%为高架桥、420公里的交会时速、国内建设标准最高,今年9月10日,备受瞩目的郑徐高铁全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河南米字型高铁的另一个“十字”照进现实。
郑徐高铁开通后,郑州到徐州的用时从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20分,无数沿线群众享受着高铁带来的便利。
流畅优美的“海豚型车头”,仿木式装饰,座椅前后充电插座,安全、舒适、快捷的高铁背后,与数万名铁路、电力、研发设计工人的1300多个日夜的默默付出紧密相连。仅一公里的设备精调就需要工人2万多次的弯腰,真实诠释了“工匠精神”修高铁的内涵。
映象网记者 王宽
国内最快高铁开通 行程缩短3倍
“郑徐高铁开通之后,对于我个人来说,方便太多了,坐在高铁上,有时心中会冒出一种国际范儿的感觉。”
郭晓飞是豫东永城市的一家服装店老板,他店里的服装有部分是从郑州市银基商贸城进货,“生意好的时候,需要一周往返郑州一趟”。郑徐高铁的开通让郭晓飞感触颇深。
“原来乘坐大巴车从永城到郑州一个单趟需要4个半小时,凌晨4点开始坐车,几乎一天都在车上。后来开车去郑州进货,一个单趟也需要3个多小时。自从高铁通车后,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郑州,太快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像郭晓飞一样需要往返郑州的乘客,享受着郑徐高铁带来的便利。
然而,在群众享受便利的背后与无数“高铁人”用心的付出不无关系。
“郑徐高铁是目前国内在建设计时速最快,建设标准最高的高铁之一,也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是展示中国高铁国家战略整体实力的关键项目。”郑徐高铁副总工程师李本说,郑徐高铁是中国高铁的升级版。
基于此,中国铁路总公司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交会实验放在了这里。
7月15日上午,在郑徐高铁民权县境内,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辆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的时速进行交会试验。
“嗖”的一下,两车交会,全程不到两秒。
两车交会产生的压力波相当于一平方米瞬时受重近200公斤,压强很大,但对车体强度和运行安全性完全没有影响。
超高速条件下安全运行,靠什么?“过硬的技术水平。”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周黎说,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
凭着铁路人孜孜不倦追求梦想的“工匠精神”,中国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是因为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让无数郑徐高铁沿线的居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便利。
高架桥占比93.5%,郑徐高铁5次和连霍交叉
郑徐高铁跨陇海线成功对接
“郑徐高铁在建设时,要兼顾郑济、郑万、商合杭等线路的引入和应急工程,为以后衔接创造条件,因此征地拆迁工作量十分巨大。”郑徐高铁副总工程师李本说。
以商丘沿线为例,由于商丘地区拆迁范围集中在市中心车站周围密集区域,同时两侧的联络线贯通市区,因此无论是范围还是拆迁难度都十分巨大,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任务不可能顺利完成。
此外,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郑徐高铁全线基本以桥梁通过,高架桥占比93.5%。中铁七局五公司承担郑徐高铁郑州枢纽工程3座特大桥、5座大桥、1座中桥和562米路基的线下施工任务,项目面临的工期十分紧张。
“咱们打连续梁,最紧张的时候上了8台吊车,每天平均6辆车循环作业,投入人力近170人,白天黑夜两班倒。在一个月内,我们硬生生完成了两座连续梁的施工。”回忆起今年5月份抢工期,该项目总工吴晓波抿了抿嘴唇,表情严肃又激动。
“太累,太难了,这帮兄弟真是太苦了。”提起当初的情形,该项目副经理乔沛两度哽咽。
郑徐高铁全线四跨陇海铁路,5次和连霍高速交叉,200多次和各种市政道路、省道、县道交叉。
“经过的地区多为豫东平原以及苏北、安徽的人口稠密地区,城市分布密集,而采用高架线的做法,在保证高铁建设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留出了条件。”李本说。
一公里线路设备精调 数十人2万多次弯腰
郑徐高铁郑州枢纽,工人正在对轨道进行精调。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郑徐高铁上跑出420公里的交会时速,除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还有无数不知疲倦地行走在铁轨上的一线工人。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工作,依然只能以纯手工的方式来完成。
9月初的一天,凌晨三点钟,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东站灯火通明。一公里外,高铁线路工人周建廷掐灭即将燃尽的烟头,弯下腰和工友继续测量扣件。
“我们干的这活儿叫线路精调,从郑州东到砀山南,252公里,有42万多个承轨台,168万多组扣件,每组扣件都要人工测量、再松开复紧核准各3遍。”周建廷说,正常精调要求轨道质量指数为5.0,而郑徐要求达到2.0以下。
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跑完1公里只需十几秒,而完成1公里高铁线路的设备精调则需数十人弯腰2万余次,来回走十多遍。
类似的工作,不仅铁路人在做,电网检修工业在做。
曹英杰,初为人父的“80后”小伙,是郑州供电段商丘高铁供电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工,他负责检修郑徐高铁供电设备。因为供电设备的布设与高铁线路走向完全同步,因此,检修必须徒步进行。
早上6点,曹英杰和工友们一起出工。每天徒步巡查检视设备近20公里,3个多月的平推验收中,他和工友累计徒步近3000公里,相当于徒步把郑徐高铁线路从头到尾来回走了近5遍。
施工中,高铁电缆时常刮伤,高英杰和他的工友要用双手,对全部6根共计1572公里的电缆捋一遍。
“这种工作是高科技无法替代的,必须用手一米一米的捋出来,才能确保郑徐高铁供电畅通,信号显示正常。”在郑徐高铁的修建中,这样默默付出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有为了工作多次更改婚期的,有夫妻同在高铁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的,还有为了联调联试一个多月没回过家的……
2016年8月18日上午,百名新闻记者、百名网友及郑徐高铁建设参与者家属一起,一同登上“蓝海豚”,参与郑徐高铁体验试乘活动。从郑州东站到徐州东站,G55398次高铁列车共运行102分钟。
1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建设画面,无数工人的默默付出与各级政府的精心谋划紧密相连,郑徐高铁的建成对河南的长远发展必将影响深远。
系列报道:
《匠心河南》特别策划(1):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匠心河南》特别策划(2):匠心开凿脱贫路 更匠心致富每一户
《匠心河南》特别策划(4):匠心祛除"国企病" 甩掉"包袱"再造传奇
《匠心河南》特别策划(5):从"四通"到"八达" 匠心营造"郑"中心
他是一个捏泥人的,被誉为“泥人赵”。他让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者,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文化大使。赵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温家宝的称赞,也曾被当作国礼,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
郑州和开封历史上渊源极深,和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的联系。郑州至开封两个城市的空间距离是60公里,随着两市向东、向西的相向发展,实际相距仅38公里。而且两市之间地势平坦,基本无任何天然障碍,为两市相向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脱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们精心构图、雕琢,最后逐一让老百姓脱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让整个河南富足、安康。
脱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们精心构图、雕琢,最后逐一让老百姓脱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让整个河南富足、安康。
如果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理解,作为省委书记的谢伏瞻、省长陈润儿,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用巧妙的构思和布局,精心打磨着河南每一寸土地,力争让整个河南充满生机。
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用这句话形容郑州白沙镇再适合不过。搭着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春风,如今的白沙镇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们 致最匠心的河南
匠心河南,豫来豫好。为迎接省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大象融媒·映象网全力筹备、精心制作了《匠心河南》大型原创系列报道,洞悉河南这片热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坚守,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映象网的党代会报道,有“态度”又“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