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走进非遗·香包:方寸之间画天地

2015年02月12日20:11  来源:映象网

5034

  【编者按】惟妙惟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高亢激昂的河南坠子、载歌载舞的信阳民歌、千古传颂的虞城县木兰传说……河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沉重的责任。

  目前,河南的“非遗”数量多,品种杂,分布广,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珍视和保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自2014年9月1日起,映象网推出“文明河南 走进非遗”大型系列报道,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化的传播方式,采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门徒,挖掘背后故事,梳理文化脉络,弘扬华夏文明。

  【遗产名片】香包,古称香缨、香囊、佩帏、容臭,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类民间刺绣工艺品。从狭义讲,是指里面填充具有芳香除湿功效的中药材粉末,外表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2009年,香包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人展示自己做的布艺金莲

老人展示自己做的布艺金莲

  映象网讯(记者 南乐天/文 段晋哲/图)如今的年轻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东北老家,一到农历五月,满眼都是红红绿绿的香包,伴着丝丝缕缕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闻的人不由地一激灵,身心都舒展。

  最幸福的还要数那做香包的人。董淑梅就是这样,她爱做香包布艺,几十年乐在其中。

    【系列报道】

    走进非遗·太乙拳:古老之术挑战现代整容
    走进非遗·罗山皮影戏:在传统与市场之间找到结合点
    走进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与现代文明寻求和解

文章关键词:非遗;走进非遗;香包 责编:安文靖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评论:以开放共享探索非遗传承之道

    当非遗保护遭遇小众之惑时,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当非遗传承遭遇现实困境时,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门。一句话,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急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

  •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纪实

    如今在贵州,像陆勇妹这样通过发展传统工艺而以点带面带动当地群众传承技艺、增收就业的例子数不胜数。山西省级非遗“浑源凉粉传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李瑞告诉记者,浑源凉粉制作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立夏之日,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粉。

  • 非遗传承人补贴糊涂账

    4月10日,青年古琴传承人毓璁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国家文化基金的文化干部近期曾多次主动与其接洽,鼓励她申请青年扶持基金。北京市对市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则与国家级代  表性传承人的补贴相当,为1万元/年。

  • 走进非遗·香包

    如今的年轻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东北老家,一到农历五月,满眼都是红红绿绿的香包,伴着丝丝缕缕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闻的人不由地一激灵,身心都舒展。

  • 河南老艺人家传六代布袋木偶戏面临失传(图)

    布袋木偶戏是河南民间传统的曲艺形式,在面积很小的舞台上,由一名表演者操纵木偶,运用口技等表现手法,独立完成所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张学林老人是河南省周口太康人,年逾古稀的他是布袋木偶戏的第六代传人,如今,他的工作是每天在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里为游客表演布袋木偶戏。

  • 河南非遗保护征求意见 遭遇乏人问津尴尬

    广泛征求民意是我国立法程序的关键环节,今年6月底,我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地方性法规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然而十几天过去,却遭遇乏人问津的尴尬。

  • 制造烟花的79岁非遗继承人杨风申免于刑事处罚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2017年12月29日上午10点,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在赵县人民法院宣判制造烟花的79岁非遗继承人杨风申,犯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于刑事处罚。2011年,“五道古火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风申也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 百年香传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古往今来,“香”一直被雅致人士所追捧,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还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

  • 全国“非遗”在洛阳亮相

    12月8日至10日,洛阳市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来自山东、四川、云南、安徽等全国17个省市及省内洛阳、郑州、信阳、开封的15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集中亮相,让众多市民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 非遗加入直播 破除传播局限

    非遗的网络直播要把握好边界,娱乐元素的添加要考虑到是否与非遗项目的形象和定位契合,不能“喧宾夺主”。过去,一些传统文化项目“触网”,名为创新,实为恶搞、低俗,伤及文化本身。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