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豫青支边60年:美丽天山脚下 出彩中原儿女

2016年12月05日14:39  来源:映象网

5034

  映象网快讯(记者 巫晓 文/图)今天,走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到处都能听到河南口音。说河南话的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1956年支援边疆建设的河南人或者是他们的后代子孙。

  时光荏苒,60年过去,当初的小青年,变成了现在的老年。同样,当年的漫无边际的戈壁滩现在也变成了花园城市。

  时光在变,容颜在变,城市在变,唯不变的是河南支边青年的乡愁。

  11月25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带领着中央驻豫以及省内主流媒体前去采访看望这些老同志,他们乡音未改,用一口标准的河南话说:“很多当年一起来的老同志已经走了,我们这一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爱情】一生浪漫的是和你在边疆慢慢变老

  1955年8月,仝庆福响应国家号召,路上用了半个月时间,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回忆,“刚来到石河子的时候,没有一条柏油路,周围全是芦苇湖,荒芜到了极点。”

  在后来的60年中,仝庆福与妻子白秀荣结婚生子,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二人也逐渐从工人变成了干部。石河子也从戈壁滩,变成了现代化的花园城市。

  如今二人已经退休,在家一个研习书法,一个研习国画,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回望60年,他们认为最浪漫的事是彼此在边疆慢慢变老。

  【传承】第三代军垦人愿意扎根新疆

  今年21岁的豆雨浓已经是第三代军垦人,他的爷爷豆丙昌是河南沈丘人。

  对于河南,豆雨浓除了知道自己的祖籍是河南之外,还有就是“爷爷奶奶身上的朴实和勤劳。”

  豆雨浓在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成都,而是回到了新疆,她很自豪自己是一名新疆兵团人,而且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新疆。

  豆雨浓的爷爷豆丙昌已经有81岁高龄,现在每个月拿着3800多元的退休工资很是满足。豆家的儿子、孙女三代都扎根在新疆,而像他们家一样,军垦三代全在新疆的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建设在新疆,奉献在新疆。

  【奉献】当年下车抱头痛哭如今安享晚年

  今年78岁的李朝卿60年前来到新疆,当时刚下车的场景他至今记得,“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后,女娃娃们抱头痛哭!”

  来到新疆的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了土窝子里,当年的开荒的过程是痛苦的,为了把砍掉的梭梭柳从地里运出来,李朝卿的肩膀上磨成了血泡。当时没有水,就把雪和冰融化了喝。当时居住条件差,早上起来,眉毛上都能结一层霜。

  今天,当年从驻马店汝南县来新疆的700多人,在127团的还有20多人,此时的127团也已建成了一座新型城镇,李朝卿享受着艰苦创业所带来的福利。

  【家风】一件外套穿了20多年,仍不舍得扔

  从今年79岁的许文玉身上,真看不出,他是一名退休老干部,一个月的退休工资4000多元。更看不出,他的儿子是一名“大官”。因为他的穿着太朴素了。

  袖口处已经磨烂,还用针线缝了一圈,这件外套穿了20多年,帽子、手套都是穿了多年的“老古董”。1956年,18岁从河南遂平县支援边疆建设的许文玉,其实,早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说到为什么依然如此节俭,他说“有吃有穿就行,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许文玉的儿子在乌鲁木齐当官,有人往他家里面送礼,他直接给骂了出去,说“别想害我儿子”。

  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行得正,走得直,并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下去。

  【文化】唱一曲豫剧是对家乡最好的怀念

  “当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会唱豫剧的人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火。”

  1956年,18岁的李汉军从河南淇县来到新疆,因为学过豫剧,因此成为了第一批将豫剧带到新疆的人。“那时候娱乐设施少,与家乡的沟通少,因此能唱上一曲豫剧便是对家乡最好的怀念。”

  李汉军当时不但会唱《朝阳沟》、《穆桂英挂帅》等选段,还根据生产建设兵团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创作现代戏。类似于《我的娘·我的根》被创作了出来。“被写进去的小伙子高兴得几宿睡不着。”

  1959年10月,新疆第一个专业豫剧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成立,随后各地纷纷成立豫剧团,顶峰时有三十多个,连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十余个。

  如今,豫剧这种灿烂的中原文化,已经深深地镌刻到了边疆这边土地上。

  【乡愁】曾往家里寄了20元钱震惊全村

  60年过去了,81岁的老人孙礼坤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

  当年他离开老家时,村干部在村口给他说“孩子,去吧,大队永远不会忘记你!”当见到河南省委宣传部的采访团时,孙礼坤老人甚至能高兴得跳起来。他激动得说“家乡真的没有忘记我们!”

  刚来新疆的那几年,孙礼坤没少吃苦,开垦荒地的时候任务重,“解手都得跑着去”,没有地方住,用白线一划就是家。“刚来新疆的第一个月,我领了工资后往家里寄了20元,震惊了全村。”

  后来,困难的日子逐渐过去,孙礼坤的孩子成家立业。他的好日子来了,可是最让他牵挂的还是河南老家。“我曾经很多次回到村口,但就是不敢进村子,因为太激动”。

  “我出生在河南,那是我的故乡,我奋斗在新疆,那是我的第二故乡,两个地方我都有很深的感情。”,孙礼坤希望能再回趟老家,喝上一口家乡水,说上一句家乡话。

  【持续】河南援疆在路上

  1956年,河南省5.6万人进入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建设新疆。60年过去,今天的新疆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河南的援疆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

  援疆干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新闻办副主任李浩然介绍,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在他的心中,援疆需要融入更多的情感,还要注入汗水和指挥。“从60年前的支边到现在的援疆工作,是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伟大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

  李浩然认为,河南的援疆工作是用心援疆、用情援疆。河南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汗水和智慧。尤其是在文化援疆这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国19个省份的前面。特别是河南广电,最近35集电视连续剧《花开的季节》在哈密正式启动,将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原大地和天山儿女交流交往、思想交融。河南援疆,一直在路上。

文章关键词:河南;援疆;豫青支边 责编:王嘉懿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禹州首届具茨山汽车公园场地越野赛完美收官

    2016禹州市首届具茨山生态汽车公园场地越野赛经过两天(2016年12月17-18日)的激烈角逐完美收官

  • 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焦作查验场正式获批筹建

    12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复函河南省人民政府(国质检食函[2016]679号),同意在焦作筹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查验场,并按照《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管理的公告》(2015年第64号)规定,做好各项筹建工作。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在郑州、漯河两个查验场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再次获批增设焦作查验场,是我省对外开放、口岸建设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质检总局支持河南口岸建设、促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 河南多地遭遇今冬最“严重污染” 未来几天仍将持续

    昨日(12月18日)中午,记者利用无人机爬升到最高升限500米仍旧没能突破雾霾层,镜头中的“大玉米”笼罩在一片混沌当中。上述人士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酌情减少湿扫次数,洒水只会增加空气的湿度,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 河南多地遭遇今冬最“严重污染”

    昨日(12月18日)中午,记者利用无人机爬升到最高升限500米仍旧没能突破雾霾层,镜头中的“大玉米”笼罩在一片混沌当中。

  • 河南接到高招艺术统考舞弊线索 正在严查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招艺术类部分专业省统考结束。我办接到考生举报,个别考点发现违纪舞弊线索。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