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
传票
映象网快讯(记者 邱延波 文/图)新密一女子莫名接到法院传票,别人以她借钱6万元不还为由将她告上法庭。从来没见过原告的这名女子十分头疼,家里亲人也怀疑她借钱用到别处了,一家人也闹了矛盾。最终,在法庭上,原告才发现起诉错了人,新密叫这个名字的人有67个。
莫名接到传票,家庭开始有杂音
“我一个老农民,在家下地干活的人,咋可能一下子借人家那么多钱。”5月25日晚上,提起自己的遭遇,新密市白寨镇光武陈村刘玉花一肚子委屈。
5月14日中午,刘玉花接到儿子电话,说有一个快递到家了,帮她签收了。刘玉花回家打开一看,是法院的“传票”。刘玉花当时就懵了,不知道咋回事,赶快让儿子读一读。上面内容是说刘玉花因为做生意需要资金,在2015年8月15日,借邵传云现金6万元。约定当月30日返还,但刘玉花至今未还款。
“妈,你啥时候借人家钱了?你借人家钱弄哪儿去了?这传票上的名字和身份证号都是你,应该不会错吧?”刘玉花的儿子问她。刘玉花坚持称对方弄错了,自己从来没见到这个人,更不可能借这么多钱。
令刘玉花头疼的是,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了很大麻烦。家里两个儿子互相猜忌,大儿子猜测母亲借的这些钱给了二儿子,二儿子怀疑她给了大儿子。两个儿子互相确定都没得到这笔钱后,又怀疑母亲把这笔钱给了嫁给南阳的女儿。无奈之下,女儿也从南阳赶过来自证清白。好好的一家人,因为这张传票,开始变得不信任了。
新密有67人叫这个名字,原告承认起诉错人了
刘玉花说,她这个不识几个字的农民,因为这莫名其妙的6万元借款,闹得心神不宁。她坚持认为是对方找错了人。于是,她找到关系,向公安系统求助。经查询,新密市有67人叫刘玉花。
她去到新密法院刘寨法庭说明情况。“有个人叫我写几个字看看。看了之后,他说看着有点像。我说不是我。他说那得做笔迹鉴定,需要一万多元。我说不是我,凭啥让我花一万多元去做鉴定。”刘玉花说,无奈之下,她只能等着在法庭上与原告相见并对质。
5月25日下午,原告邵传云和借钱时的中间人都来到法庭上了。原告和中间人一看刘玉花的面,都确定找错人了:当时借钱的根本不是这个刘玉花。
原来,原告当初借钱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借钱者“刘玉花”的身份证号。要不回欠款时,原告邵传云找中间人,中间人说:“你要不回来,我也没法,你起诉她吧。”原告不知道“刘玉花”的身份证号,就托关系在公安系统查找叫“刘玉花”的人,看到上面第一个人与借自己钱的人相貌有点像,没想那么多,就认定是这个人。
见面确定不是这个“刘玉花”借钱之后,原告当即决定撤诉。5月25日晚上,映象网得到原告律师确认:确定起诉错了,正在申请撤诉。(线索提供:郑先生)
古人云: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原告赵然出生于1944年,1955年转学到开封并将户口迁到开封生活直至退休。他表示,自己自幼在家乡上学时就叫赵然这个名字,前些年回老家发现本家族一位叔叔的儿子和他同名。
到派出所可查孩子是否重名;办事忘带身份证,派出所为你开证明……昨日,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市公安局制定的便民新举措与市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给孩子起名,让一些父母煞费苦心,在这个追求与众不同的时代里,撞衫都忌讳,可撞名却难以避免。对于有更换名字打算的市民,记者了解到,在更改个人姓名方面,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变更现用姓名,原则上不予以变更。
中国人的名字往往带有时代特征,比如60—70后男的多用“军、勇、伟”,女的“英、丽、艳”等字;80—90后男的“超、磊、涛”,女的“静、婷、娟”很常见,而2010年后,浩宇、子涵、梓轩、文博、雨涵、梦琪、嘉怡等名字依然重名率较高。
对此,南阳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回复,更换门牌前,他们会在现有的门牌上做标记,以此区分。附近居民郑先生说,东三街以黄河路为分界线,以北称为“东三街北段”。” “东三街北段10号院”院门口有两块门牌,红色门牌上字迹模糊,依稀可见“东三街北段”字样。
昨天,东方今报头版“为爱致歉”,尊重公益同行,决定避免“重名”,并面向广大读者为这一公益活动重新起名。报道出来后,读者纷纷来电,或@东方今报,肯定今报“有担当”,纷纷为今报公益活动起名,要将爱心进行到底。
提起取名,不少父母都有点“头大”,为了不让孩子重名,各种生僻字都用在了名字上。赵金贵1944年出生,11岁那年从老家转学至开封,并将户口迁至开封生活直至退休。堂弟赵金贵生于1963年,跟这个重名的堂兄相差近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