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郑州像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会有拥堵,会有雾霾,会有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她看起来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却是一座值得爱的城市。
数十年来,她一直在成长,人口从几十万到近千万。为了让人们居有定所,她只有不断壮大自己,不断新建和扩建城市道路,去调整经济结构,这几乎是刮骨之痛。
这就是郑州,一座比任何城市都努力的城市,一座一直希望你我都幸福的城市。
为此,映象网重磅推出《我在郑州挺好的》系列专题报道,记录时代变迁下的郑州市民生活,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
本篇为第八篇——“上合”特辑。
郑东新区
我在郑州挺好的⑧:外国人眼中的“国际郑”
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 秦雯 实习生 王邵怡)以前,郑州人在街头看见一个外国人,会觉得稀罕,扭头多看一眼,现在,这些国外来客在郑州随处可见,大家已习以为常。
在这些外国客人里,有很多是来自“上合”成员国。
留学生:在郑州有家的感觉,挺好
今年23岁的李龙从巴基斯坦来到郑州大学医学院读书,在郑州已经4年多了。
中国那么大,学校那么多,问起他为什么选择来郑州,他眨巴着一双“无辜”的眼睛说道:“我的朋友就在这里读书,他给我推荐的,说这里挺好的。”
“挺好的”,这三个字好像是李龙的口头禅。因为不管你和他说什么,他都说挺好的。
“你觉着郑州怎么样?”
“挺好的,这几年郑州变化特别大”,李龙说,他刚来这里的时候,学校旁边的楼矮矮的,现在周围的楼高高的,“这么短短的时间它就变成了一个大都市。”
不知道和谁学的中文,本就发音不清晰的他,总是喜欢用叠词来形容他想表达的东西。
刚到郑州时,李龙有点不习惯,特别是饮食。“我的国家都是奶茶,吃饼,酸奶之类的,来到这里好多面食,比如烩面。”
他有点较真。在采访时,他怕自己说不清自己国家的吃食,还用英文写下来“Butter、yogurt、tea、bread etc”。
一段时间后,他慢慢接受了郑州的饮食,吃过胡辣汤、烩面,但最爱的是大盘鸡。“如果有朋友来郑州,我一定带他们去吃大盘鸡,我喜欢辣的,我家乡的食物也比较辣。”
谈起郑州的美食,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样,好像眼前已经摆上了一盘鸡肉,等着他去解决。但是不管回答什么,他还是始终离不开“挺好的”这三个字。
李龙喜欢郑州的地铁和电动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两样交通工具“比汽车还好用”。
“因为和巴基斯坦不同,这里的汽车比家乡多了很多。”李龙兴奋地说,在巴基斯坦从来没有见过电动车这种神奇的东西。
可当你问起他有没有亲自骑过电动车时,他马上激动了起来:“我有啊!”赤裸裸的炫耀自己是有车一族。
“快要毕业了,你想过留在郑州工作吗?”
这一次,李龙没有再回答“挺好的”,他甚至没有马上回答,只是低着头认真地看着手中的杯子,缓缓地说道,“会的,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这里有自己家一样的感觉。”
很多俄罗斯人想来郑州工作
漂亮的俄罗斯姑娘、悠扬的轻音乐、昏暗的灯光.....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恍惚中让人以为自己走进了北京的“莫斯科餐厅”。但是,这里是郑州,坐落在这里的是郑州第一家俄菜餐厅——俄式厨房。
这家店,是“俄式厨房”除北京以外的第一家分店,之所以选择郑州,因为它是家乡。
店长是黄战胜,河南人,之前在北京工作,这家餐厅的老板也是河南人。
“这就是为什么会选择在郑州开设北京以外第一家分店的原因。”黄战胜解释道,他的老板是郑州人,因为店在北京开的比较成功,所以他想把店开回家乡,让家乡的人也尝尝地道的俄餐。
黄战胜说,他在北京漂泊的时间长了,早想回来了,“老板也时刻惦念着郑州。”
除了餐馆,黄战胜的老板还在俄罗斯开了一家文化交流公司,店里的那些俄罗斯姑娘,就是通过文化交流来到了郑州。
“她们主动申请要来郑州工作,尤其是近些年,申请的人也越来越多”,黄战胜自豪地说,现在郑州已经越来越有国际范了,好多俄罗斯姑娘都想来这里看一看。
黄战胜笑着说,有时候顾客来店里看到这些姑娘,还以为这些忙前忙后、忙里忙外的女孩儿们就是这家店的老板,“可能是因为这是她们想来的地方,工作起来也就特别的认真和快乐。”
除了给俄罗斯姑娘提供来郑州工作的机会,黄战胜和他的老板更是想通过餐饮,在郑州和俄罗斯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俄罗斯人可以来到郑州、了解郑州,同时也把俄国的饮食和文化带给家乡的人们。
据了解,从2003年新农合大病医保实施至今,河南省已经有8256万农民受惠于新农合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周辉移植造血干细胞的费用。
王玲燕下岗后,就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对2年前的她来说,她住的棚户区只要不被拆,就算能过个安稳年。
每周,郑欧班列都会从郑州出发,穿过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终到达德国汉堡。
魏佳是周口人,今年27岁,有一个儿子。2008年,为了纪念奥运会,当时20岁的她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奥运”。就在孩子百天的那年,魏佳和丈夫为了生计,奔赴610公里外的苏州,南下打工。
有一群人,他们在漫天尘土中指挥着工程车,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传了好几里。这是郑州市高新区的建设镜头之一。
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个十年,而这十年间人们又不知道能做多少个决定。而郑东新区的发展并没有让陪伴它的人们后悔……
也就是前几日,我结束了“郑漂”生活,在郑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纪念的一天,即便已过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静,就像一个游子,时隔多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离开已久的家。
巴齐曾是一名留学生,现在是阿富汗一家报社的记者,虽然英语不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但他口语发音标准。
12月2日以来,映象网重磅推出了《我在郑州挺好的》系列报道,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记录城市的进程脉动。
10年前,小商小贩扎堆经营,熙熙攘攘中不乏脏乱与不安。10年后,繁华商圈、世界一线品牌,车水马龙里露出秩序和美观。
北三环作为郑州北部的一条东西大动脉,自东向西将郑东新区、金水区、高新区连接起来,是一条黄金大道。
而今洋楼林立的的张庄社区,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更让人难以相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随着郑州200多个城中村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乔芳即将成为市民,他们将以全新的职业和岗位重新融入这座日益崛起的国际化商都。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长征”,对于逛街的态度,刘欣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恨参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