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朱奕名、文辉)今年七八月份,我省多地气温都突破了历史最高值,随着秋季来临,省会郑州等地的高温已经渐渐退去。
自7月份以来,全省各地均是“热”字当头,太阳毫不吝啬地倾泻热量,很多人戏言天气调成了“烧烤模式”。大家想尽各种办法躲避着烈日。郑州市民祁女士:“现在郑州这么热的天,都不愿意出去,都呆在家里,有空调吗。就算出去和朋友聚会呀,要么开车,要么打车,去得地方一定要有空调。”
在郑州的街头,不时能见到躲着烈日快步疾走的行人,面对晴热高温天气,市民刘女士说:“出门就戴帽子,靠着阴凉的地儿走呗,一般都在家里呆着。尽量的开空调,没有别的办法。”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贺哲介绍说,随着夏季结束,秋季来临,未来几天:我省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天气将渐渐退去,“全省的气温都不是很高,大部分地区都在35度以下,只有一两个站会超过35度。一直到24号,大部分地区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极端高温根源是异常的大气环流形势。回首这个最热的夏天,除了气候因素外,城市形态下的“人为热”也起到了一定的增温效应。
此次全国的高温面积之大、持续之久、温度之高创下了中国气候史之最,环保人士崔晟形象的说:“城市天空其实有一个看不见的‘锅盖’,高温酷暑下,这个‘锅盖’不容易揭开。那么城市的气温有益个热岛效应,人类的一个城市居住群,因为他这个地面的硬化,建筑物的吸热和散热比热不一样,这样人为干涉了他这个气候,所以就他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和周围的气压、气流形成了反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水泥森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城市中水泥地面多,“储热”量高,水面积相对有限,随水分蒸发带走的热量少,再加上能量在城市建筑物间可多次反射,便形成了热岛效应。崔晟说:“现在我们的城市群有那么多,郑州我们称为米字型结构,从卫星上看我们中国的城市群相当惊人的。再一个就是我们高层建筑,5.10建筑一密集,又不透风,有加速了热岛。”
崔晟认为,汽车数量、人口的密度、空调排放也加剧了热岛效应,形成了恶性循环,“河流没有湿地、绿化没有树林,汽车成为我们一个个的火炉,它的热量相当于几个煤炉子,他的热量相当于做饭的大煤炉子,一个汽车比那个热量都大。3.30所以我们现在要警醒,我们自身对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无视城市“热岛效应”,固然不可取,但“妖魔化”这个热岛效应,也不理性。毕竟,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怎样让城市更美好?”专家表示,全社会要树立环保理念,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樊明表示,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就需要倡导节能环保,人人都出一份力,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樊明说:“如果我们更多的采取一些公关的交通工具,那么这样的话有助于减少这种汽车尾气的排放,并且的话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城市的,我们叫它热岛效应,不会那么的显著。”
环保人士崔晟说,政府应该在城市规划方面,加大对环境方面的投入,要优化城市规划和布局,增加树木、水体,“要绿化,一个乔木,10米以上的,他一天储存水近1吨,恢复城市的湿地,你的河流硬化了你就一个小水沟,你知道我们水的比热多厉害,城市一旦有河流,谁有比热啊吸收大量的热量,现在河流不流,扎住了死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