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职教育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与方式的转变,将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扩展到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瞬息万变和工作世界的深刻变迁,如何面向未来、适应变化,是未来劳动者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与方式的转变,将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扩展到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让未来的员工适应未来的各种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势必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新的时代发展衍生了更多的新兴职业,同时导致许多岗位、职业甚至行业走向消亡。
从这个角度看,高职院校几年前开设的热门专业,等到学生毕业时可能就变成了冷门,甚至没有了对应的工作岗位。如果只关注学生单一岗位技术技能的习得,既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降低。因此,单一的岗位知识,无论多么纯熟,都很有可能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作世界。
那么,高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能力才能让未来的员工适应未来的变革呢?是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从关键能力的定义来看,各国虽有差异,但基本都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成长,更要重视那些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世界中至关重要的判断力、创新力以及个人品质的形成,紧盯学生的关键能力。显而易见,关键能力的形成需要丰富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支撑,简单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恐怕难以做到。
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更丰富的知识来源
一项覆盖欧盟、日本等17个国家的国际调查项目认为,未来员工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功能灵活性、知识创新与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调动能力等四个维度。未来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专业技能,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无法在单一的知识结构中获取。
工作过程知识有利于与特定岗位密切相关能力的习得,但职业能力还包括更多对个体十分重要、更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能力,它们来源于非工作场所,并不只是工作过程知识。
如果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来源,甚至唯一来源,就相当于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能力的培养,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丰富的知识,包括工作过程知识,也包括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都将成为形成学生面向未来职业能力的重要来源。
高职课程开发应以学生关键能力发展为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确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当前面向的工作岗位,但其弊端是过度关注工作过程,容易将职业能力等同于岗位实践能力,可能导致学生在未来缺乏足够的社会适应性。
因此,高职课程开发必须以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确定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明确,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部分,扬弃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构基础这一理念。
高职课程开发不是简单地要求课程每一部分与工作过程呈现对应关系,而是需要更加整体和综合性的课程框架建立起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基于人全面发展的课程开发,必须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基础,既要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独立的精神、自主的意识等不可或缺的品质。
高职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们如何与手机竞争学生,提高课堂中的“抬头率”,成为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娱乐对人性的迎合,也有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缺乏,还有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不满。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那就是教学设计基于学生需求,体现“学习者中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当下需求和长期发展的结合,除了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习得,还要注重学生在未来工作所必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的获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负责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能力结构,完善自己的内在人格。教学评价关注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自我的能力,突出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性和专业技能。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必须直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适应现代化对全方面发展的人的根本要求,设计基于学生需求并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未来员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 胡媚 唐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