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原创 视频 评论 财经 房产 汽车 家居 教育 健康 科技 旅游 体彩 消费 娱乐 公益 河南爆款 数读有道 郑在读书
映象教育
映象首页 > 教育频道 > 校外人生 > 正文

暑期将至,年幼的孩子是“玩”还是“学”?

2017-07-06 10: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摘要] 在很多家长看来,放任孩子“瞎玩”纯属浪费时间,除了带来一点当下的快乐,对未来发展没有意义。“跟着‘游戏型’妈妈,孩子不仅能获得感性经验,还发展了观察、思考、推测等能力。

  暑期将至,面对家里的学龄前幼儿,你主张孩子“玩为主”还是“学为主”?有家长认为,现在竞争激烈,让孩子趁机充充电,早学、多学一点,不能“玩物丧志”;有家长则认为,孩子不需要学什么,等到来日上学让老师教就好。

  不久前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将主题确定为“游戏——点亮快乐童年”。“要引导社会充分认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基本权利。”教育部党组成员郑富芝指出。

  玩是孩子特有学习方式

  6月底,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附近的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王女士给刚满4岁的儿子报了名,“与其让孩子在家里瞎玩,不如学学英语。”王女士告诉记者,尽管一节课要100元,但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在很多家长看来,放任孩子“瞎玩”纯属浪费时间,除了带来一点当下的快乐,对未来发展没有意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家长的这种态度,让我们往往忽略观察被称为‘玩’的那些活动本身。”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郭良菁举例说,比如玩的主题,涉及的事物或环境,孩子跟哪些人打交道,怎样观察他人、搞清不熟悉的玩法和事物,回应碰到的问题和冲突等。

  没有一种“玩”毫无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说,比如“过家家”,孩子会构思社会生活事件脚本;比如用积木搭楼梯,孩子会不自觉用到递增、递减的数学方法;比如棋牌、运动类游戏,暗含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无论是哪类游戏,都存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玩就是学,学就是玩,玩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

  其实,2016年1月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一再强调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特别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采访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神童”的父母来找我,“我们的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可现在他毕业在家,天天什么事都不干,这是怎么回事?”我对他们说:“你儿子想玩时,你们不让他玩,如今他学位是拿到了,可童年的缺少让他只想玩了。”

  归根结底,让孩子玩好,不仅是对孩子认知习惯、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顺应,更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神童”的悲剧,正是没有“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卢梭的话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否则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游戏中的学习更可持续

  “妈妈,你来当病人,我来当牙医。”3岁女孩欣欣,最喜欢“过家家”。她请妈妈张开嘴,用玩具牙镜检查牙齿,并用棉棒“涂氟”。欣欣还喜欢扮演交警、厨师和老师,她惟妙惟肖地模仿指挥交通、炒菜做饭、给小朋友上课,乐此不疲。不自觉中,“过家家”不但让欣欣懂得了职业划分,还学会了以不同身份和人交流。

  “学龄前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人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最重要的奠基阶段。家长和幼儿园应当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郑富芝强调。

  可是,仅靠游戏学习零零散散、并不系统的知识经验,有用吗?很多家长表示怀疑。“游戏中的学习不但有用,而且更可持续、更有效。”北京市朝阳区蓝岛幼儿园园长年小霞指出,幼儿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依赖动作、情景和亲身体验,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能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快乐、自然、没有压力,会激发孩子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未来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很多家长存在误区,他们觉得,让孩子提前学拼音、识字,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肖全民说,家长完全没必要像中小学那样对孩子进行概念性的知识灌输,而应把重心放在意志力、好习惯、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上,“会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往往综合能力强。”

  那么,面对玩游戏的孩子,什么样的家长更智慧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叶平枝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妈妈,我给你送‘雪果’来了!”“雪果”,什么是“雪果”?原来,是孩子团的雪疙瘩,一股脑儿装在贴身衣兜里。这时候,“关心型”妈妈可能脱口而出,“不能放口袋里的!雪团会把棉袄弄湿,也会把地板弄脏”;“讲授型”妈妈可能不放过这个科普机会,“这不是‘雪果’,是水的固体形态。”“游戏型”妈妈会怎么做呢?她可能趁势设计一个“捉迷藏”,让孩子看雪融化成水,再把水加热成汽,最后收集起冷凝水滴放进冰箱,让“雪果”以冰的形式重现。

  “跟着‘游戏型’妈妈,孩子不仅能获得感性经验,还发展了观察、思考、推测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关注和理解。”叶平枝说。

  成人不要“导演”幼儿游戏

  “我扔得高!”“我扔得高!”幼儿园一角,涛涛和球球正在比赛扔动物棋的泡沫骰子,他们轮流把骰子扔起来,手忙脚乱地去接,看到骰子到处滚落,两人哈哈大笑。这时,老师走过来,“骰子是下棋用的,不可以到处乱扔,你们俩好好下棋去。”说着,孩子们被老师带到棋盘跟前,倒是不扔骰子了,可也怏怏地不想下棋。

  不是要在游戏中学习吗,老师加以引导,孩子怎么反而不爱玩了?原来,涛涛和球球的游戏意愿不是动物棋本身,而是在抛骰子的过程。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主观意愿掩盖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孩子自然“不买账”。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成人干预、“导演”幼儿游戏的现象,并不鲜见。结果,本来是孩子自己的游戏,反而成了让大人观看的“表演”。“成人为孩子提供游戏支持,不代表可以用自己的意图主导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成人应该为而不恃,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尽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年小霞提醒道。

  “我家孩子啊,太爱玩游戏了!”这样的抱怨,往往说的不是“过家家”、搭积木等传统游戏,而是电子游戏。那么,电子游戏该让孩子玩吗?应该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电子游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不需要出门,就可以进入热烈的游戏现场;不需要身体接触,就可以想象各种情境;不需要行为互动,就可以构建虚拟关系……“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手操作着键盘,精神一直高度集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带来的迟滞,也丧失了获得更有益经验的机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进不无忧虑地说。

  “人家都玩,凭什么我不能玩?”“我不玩,人家都不和我做朋友了!”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家长们常常为难。黄进建议,戒掉电子游戏瘾,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兴趣,“当孩子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一起,去探索自然的神奇,体验阅读的快乐,寻找文化的厚重,区区一些技术产品,又何足为敌呢?”

(责任编辑:刘爽)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