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要实现这个使命,高校必须在办学实践中以改革创新精神回答好三个问题。
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构建立体化的党建工作体系,保证高校始终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
一要发挥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按照中央最新要求,完善议事和决策制度,着力发挥党委在学校发展建设中把关定向、保驾导航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二要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规范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党政交叉任职,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三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完善创新支部设置、政策保障、工作激励、平台支撑、考核评价等机制,激发党支部的生机活力,增强党支部书记的荣誉感和获得感。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中落地生根。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带动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整体发展,使“四个自信”体现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中。强化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各个层面。二要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等活动,探索设立实践学分,将实践育人融入学生党建、专业教学、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就业指导等环节。引导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三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着力构筑新媒体矩阵,实现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联动宣传,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教育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坚持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升级,努力使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摇篮。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引领全体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二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遵循教育规律,始终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紧密对接国家和地区战略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瞄准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在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合作、交叉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四要以文化为引领。新时代、新目标,需要激发新的动力,着力实现大学发展动力模式转变。加快推动创新动力从外部倒逼向内生驱动转变,着力形成大学持续快速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校的目标,转化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穆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