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专题 全景看房 楼盘快讯 新盘在线 商业地产 旅游地产 业主论坛 好房美图

郑州城中村:梦想起飞的地方 始终都难以忘却

2013-11-14 15:54 来源:东方今报

  那里有我的泪水和欢笑,那里留下了我的青春和梦想……昨日,东方今报8个版的“大都市背景下的刘庄式生存”,引起众多“郑漂”的强烈共鸣,这些曾在都市村庄生活过、正在都市村庄为梦想拼搏的“郑漂”,通过电话、微博等多种方式,和记者一起分享他们生命中关于都市村庄的点点滴滴。

  而如何让有梦想的“郑漂”生存得更安全、更有尊严,东方今报记者也采访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峰。

  最怀念柳林的热水

  回忆起曾在都市村庄的一段生活,赵红觉得那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2007年,河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赵红和同学一道来到郑州实习,租住在柳林。不足十平方米的标间,“常年见不到阳光,推开窗户看到的就是墙”,胆小的赵红,总是开着灯睡觉,遇到点响动,一夜无眠也是常有的事。

  好在赵红很快找到了一份临时活儿,每月工资1800元,但每天咋上班成了愁人的事,“来一趟,又来一趟,公交还是挤不上去”。赵红说,印象最深的是她站在雪地里,挤了一个小时的公交,就是上不了车,看着跟着公交跑的人群,有种欲哭无泪的绝望。

  2008年,赵红毕业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房东又来敲门,要涨房租,虽说就涨了30块,但对于还没找到工作的赵红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她跟房东吵了一架,泪水肆意流淌。

  但赵红不能回去,家里人好不容易供她上了大学,她要是灰溜溜回了老家,父母的脸上也挂不住,只能撑着。

  一次次的拜访,一次次的尝试,赵红在2009年年初终于找到了一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赵红就想着搬家,但根本没时间去找新房子,“高薪全是靠不停的加班和工作换来的”。

  后来,同学在丰产路租了一个两室一厅,邀赵红同住,一个月房租500元,赵红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都市村庄。

  现在,赵红已经住上了自己的新房,“再也回不去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它还会回忆那段时光,尤其是柳林的热水,“不用装热水器,凉水放一段时间就能洗澡”,现在想想,竟还感谢那段时光给予自己的进取力量。

  在陈寨收获了第一桶金

  对李颖来说,要不是都市村庄的一段生活经历,她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008年,大学毕业的李颖,背着行囊和男朋友从开封来到郑州,租住在陈寨。

  俩人都是学体育的,工作并不好找,“在出租屋里待了一个月,谁也没找到工作”。最穷的时候,一顿饭就1块钱的卤面,俩人分着吃了。

  有一天,李颖洗过衣服挂到屋外栏杆上晾,一个姑娘敲了敲门:“姐,你的裙子在哪里买的啊?”

  那条正晾晒的裙子,是25元从银基淘的,李颖说60元买的,姑娘还张大了嘴巴:“你真会买啊,物美价廉。”

  李颖一下看到了商机:她和男朋友借了2000块钱,在陈寨摆了个地摊,从银基淘衣服回来卖。第一晚就赚了80元,“街上的小吃,挨个儿吃了个遍”80元一分没剩,李颖说,有钱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之后,俩人放弃了找工作,白天进货,晚上摆地摊,卖女装、女包,一个月下来,竟然有2500元的收入。

  两年之后,俩人搬离了陈寨,在健康路租了个摊位,从广州进衣服卖。

  如今,俩人有房有车,健康路的摊位也增加到两个,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孩子已经4岁了。李颖说,看到东方今报“刘庄式生存”这组报道,她忍不住打来电话,和所有的“郑漂”重温她的记忆,分享进取的正能量。

  那里有我最美的愿望

  10年前,我只身来到郑州的时候,燕庄还破落得没个城样儿,刘庄还偏僻得摸不着北;10年后,梦想百折千回,燕庄早已“破壳”为曼哈顿,刘庄成了40万人的“蚁穴”……@东方今报 8个版的“刘庄式生存”,能否抵达你的心灵?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和赵红、李颖打电话不同,网友“刘言非语”是在微博上吐槽“刘庄式生存”带给他的感觉,没想到,这一感觉,竟引发了“都市村庄与梦想”的大讨论:

  @水儿sunny:去年拍过很多很多关于城中村的照片。我应该庆幸一毕业就拖着几个大箱子搬进了舒适得有点浪费的公寓,但是安逸总是弄丢人的梦想。陈寨离我只是几步之遥,经常去逛。我很喜欢陈寨,尽管它并没有承载我的梦想或奋斗。

  @白天很忙:其实,不管刘庄,还是柳林,抑或陈寨,它们都是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外来青年在郑州落脚的第一站,它们是这个城市曾经最柔软的腹地,支撑着每一个闯世界的人,温暖着每一颗忙碌疲惫的心,见证着每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都市行者:肆意的青春,放飞的梦想,我在都市村庄,我为自己加油,加油!

  【点评】

  大都市建设不可不考虑“郑漂”的需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峰对郑州的城中村聚居现象颇为关注。他认为,众多外来流动人口选择城中村聚居,这不仅仅是郑州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内的一种普遍现象,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制度不健全,只能由城中村代为承担这些功能。好在,政府已经开始建设公租房,开始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郑州市首批面向社会公开配租的1.24万套公租房即将交付使用。申请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280元。有橱柜、地砖、太阳能热水器,简单添一些家具,就可以“拎包入住”,月租低至18元。

  李晓峰认为,政府应该切实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公租房的位置不能太偏,还应降低申请门槛。

  此外,他还建议大都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户口”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工作、住房、孩子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外来务工者拥有归属感,真正留下来,而不是“漂”在郑州。其实,他们不只是有梦想的“郑漂”,更是对城市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建设者。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