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专题 全景看房 楼盘快讯 新盘在线 商业地产 旅游地产 业主论坛 好房美图

国外街区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016-03-14 16:28 来源:北京商报

  中国将推广街区制并不再建封闭小区的消息引爆关注。而说起街区式住宅,人们大概会立刻想起欧美剧里那些错落有致的临街建筑、走下楼转个街角便可到达的书店和酒吧,以及没有围墙隔离与森严保卫而自由穿梭的人群。中国的“单位制”城市管理显然与西方国家这种典型的街区生活大相径庭,因此“街区制”模式的成型历史与维持方法是值得中国参考与借鉴的。

  何谓“街区制”

  从字面上理解来看,街区制类似于国际上的“BLOCK街区”。所谓BLOCK,它事实上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 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目前,街区式住宅在国外已成熟发展,遍布于世界各大繁华都市:美国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等都有享誉世界的BLOCK街区。

  一般来说,“街区制”就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即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将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

  若要给街区制找一个完美的例子,坐落于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便不得不提。历史长达百年的第五大道在19世纪初时不过只是一片空旷的农地,但在经过扩建后逐渐成长为纽约的高级住宅区及名媛仕绅聚集的场所。高级购物商店也是从这时候起开始出现,而“恨天高”的诸多摩天大楼则在20世纪后成为第五大道的另一大特色。

  目前,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街区制产物,第五大道已经成为到访纽约的一个必经之地。据英国一家咨询公司对全球45个国家所做的年度调查显示,第五大道目前是全球租金最贵的零售业场所,商铺的年租金可超过每平方英尺1000美元。

  西方的“隐形围墙”正坍塌

  开放式街区的概念发源于美国,也在美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由简·雅各布斯所著的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曾提到,街道及其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但许多街区都面临着店铺生意惨淡以及居民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雅各布斯认为,惟有在实践中不断“改造”才能拯救城市。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魏南枝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欧美国家,虽然他们的街区不像中国一样实行“单位制”,但在他们的社会中是存在“隐形围墙”的,这体现在他们对于“穷人区”与“富人区”的清晰划分上。哪怕只有一街之隔,西方社会的人们也能够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将区域进行明显切割,这种“隐形围墙”的产生对人群的划分并不弱于“实体围墙”。

  魏南枝称,事实上欧洲国家在这些年是在做打破这一“隐形围墙”的尝试的。例如,德国、法国等国便有规定要求富人区必须将本区内一定比例的住房分配给穷人,以达到消融人群间隔阂的目的。

  不过在打破“隐形围墙”的同时,欧美国家却也开始兴建真正的围墙。魏南枝表示,在安全问题屡屡摆上台面的当下,欧美国家不得不考量街区制的弊端,并在对这些弊端的质疑下做出让步。

  人气与法律是维护手段

  尽管存在安全隐患,但毕竟街区制在西方国家已历史悠久,政府对于这一城市布局模式的维护手段是值得研究的。

  雅各布斯认为,“街区制”固然有不安全因素所在,但街道不安全的原因不能只归咎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更不能把责任都算在穷人和流浪汉身上。他认为,若要消除街区不安全隐患,首先须让街道具备“人气”,而这一步的前提便是提升街道的“吸引力”。因此,沿街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小店、夜晚仍活力不减的小酒吧、周末人来人往的电影院均“强势混入”了美国的住宅区,在装点住宅区魅力的同时,为街道提供了稳定的安全保障,人们下班晚归也不用担惊受怕。

  而对较为保守的英国而言,制定“白纸黑字”的法律来维护街区秩序与安宁则必不可少。最初英国人对街区的保护概念是针对建筑个体的,但他们随后就发现多个建筑的集合体通常更为重要,且意义常常超过一些重要的单体建筑,于是便有了街区保护的概念。

  1967年,英国政府制定了《街区保护法》,这对英国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良好居住环境的维持起了很大作用。到了1971年城县规划法修改时,英国便把街区保护法纳入了城乡规划法的体系之中,作为城乡规划的街区保护制度而存在至今并一直维护着英国的街区安宁。

  至于街区制在中国的落实,除了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规划与法律制定,还要保证后续的各种措施能够跟上,以满足曾经的小区住户们对于私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责编:赵惠
0

相关新闻

更多>>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