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围绕这份文件“拆除小区围墙”的要求,赞同者有,质疑者也有。有人问: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还有人冷嘲热讽,认为中央推广的街区制无助于疏解城市交通拥堵,这么干是拍脑袋做决定。
拆小区围墙是拍脑袋决定吗?当然不是。中央为何要发文件推广街区制、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1
城市病
“城市病”必须得治,刻不容缓;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
经过37年发展,中国城市日新月异,但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各种“城市病”,必须得治,刻不容缓。这就是这份重磅文件的出发点。
对于中国的“城市病”,文件里这样表述: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在中央看来,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随着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大广场、超大封闭社区形成,迫使人们不得不开车出行,却拥堵在路上。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不但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也令不少人的城市生活并不快乐。
这些“城市病”需要治到什么程度?中央有总体目标: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实现“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就是中央着力推出的新举措。
2
街区制
拆掉围墙不仅出门就有通途,还能提供更多停车位
不少人觉得,如果能居住在一个封闭小区,特别是单位大院,那必是极好的。因为外有保安守门,内有绿地红花,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不仅显得有身份,住得也安心。他们对于拆围墙、街区制有不少意见:小区围墙跟城市交通拥堵能有啥关系?街区制让外人随意进出小区,还能和谐安宁吗?
人们在抱怨新生事物时不妨也多思考一些。
第一,小区拆围墙其实就是清除城市交通路网障碍。封闭式小区确实有好处,但对城市交通而言无异于一个个“拦路虎”。
在地图上看,每个封闭小区都有可能成交通“盲点”。很多封闭小区一方面不允许小区内道路对外开放,一方面迫使城市道路绕小区规划,于是一些传统街道的小路,本可以充当为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却被封闭小区堵死,导致所有的车流压力都集中到主干道。这岂不是在人为制造拥堵?
如今不少小区规模越来越大,一旦成为数万人入住的超大型封闭社区,将让小区出入口与其关联的道路通行压力变大,极易造成拥堵。想想你们小区门口的车流,你还敢说小区围墙和城市拥堵没关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拆掉围墙的街区制正是破解城市拥堵的良药。为应对交通拥堵难题,不少国家正是通过发展小街区,畅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
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堵,大量的道路资源却被封闭在小区里闲置,这怎么可以?拆掉围墙,推广街区制,不仅出门就有通途,还能提供更多的停车泊位,难道不好吗?
第二,街区制并非威胁社区安宁的洪水猛兽,拆围墙有助于增强社区活力。
长久以来,封闭式小区用围墙将城市割裂成一个个封闭的小单元,往往只能搞内循环,不仅阻碍交通,也妨害经济繁荣。与之相比,没有围墙的街区制就能将封闭小区内的其他资源,例如绿地、停车场、小商铺等公共化,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动。这些神经末梢被激活,整个城市的经济会更有活力。
被激活的还有社区活力。推广街区制带来的更多公共空间,将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告别冷漠的围墙,给整个社区带来生活气息,逐步建立熟人社会,这岂不是给居民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配套措施
3
街区制推广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注意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
当然,“没有围墙,怎么保障居民道路安全?”“车来车往,如何不被噪音打扰?”“很多小区道路本就狭窄,如何达到疏解交通的目的?”这些老百姓担心的问题确实值得关切。
平静的家里突然来了陌生人,咋办?这就提醒相关执行部门:街区制推广不会一蹴而就,在制定具体规划时,必须注意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
首先,推行街区制要有“软件”支撑。这里说的“软件”主要是权益的划分,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等,都属于业主共有。未来,街区的道路、绿地、停车位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分配,还需要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和细分,绝对不可以是一个糊涂账。
其次,推行街区制还得有“硬件”保障。解决好停车、物业管理、环境、住宅区内公共空间等问题,是实现住宅街区化的前提。
最后,街区制的推行还需要一些单位做表率。中央的《意见》已经明确,“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开放封闭小区从一些单位大院开始,才有利于未来街区制的顺利推行。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声音
打开住宅大院不是一哄而上拆围墙
对这个和每个人都利益攸关的“意见”,居民、物管、城市专家和主管部门是怎么看的?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小区居民 车辆随意进出安全咋保证
“我们小区经常有商贩车辆进出,出行都只能绕着走。”家住江北盘溪玉带苑小区的张林说,他居住的小区靠近观农贸批发市场,许多商贩的车辆经常开进小区占道停放。“今年好不容易才得到改善,政策逐步落地后,小区环境会不会又像以前那样?”
除了环境,治安问题也是业主们最担忧的问题。“我们这样的老社区道路本来就窄,车位也比较少,外来车辆进入,会挤占老人小孩散步、活动的空间,安全问题也会出现。”渝中区人民支路龙泉花园的业主王敏说。
物业管理 将带来两个颠覆性变化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周宏斌认为,新政策带来两个颠覆性的变化。首先是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与市政的权责更加明晰。其次对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的专业服务要求更高,管理的半径缩小了。“也许公共领域未来将由市政统管,物业将专注于楼宇的服务。”
城规专家 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可缓解拥堵
只有影响到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景观和管理的超级大院和住宅小区才是未来需要打开的,比如一个工厂大院,里面有厂房、职工住宅小区、科研楼和幼儿园等,2到3公里长的围墙阻碍了交通,这样的大院就应该被切分成几个更小的组团,中间的道路用于公共通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
街区制是相对于封闭小区而言,文件提出了“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目标,正是为了解决城市支路毛细血管不通畅问题,以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
在保障人民群众财产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法治程序逐步实现目标,通过更具体的配套政策推动需要开放的封闭大院和小区逐步有序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群众财产有减损的,应给予补偿。
——北京大学法学院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
城市的主干道相当于“主动脉”,一些支路相当于“毛细血管”。目前,我国的路网密度偏低,像重庆这样的“山城”,路网密度就更低了。虽然近些年修建立交,建设了大量主干道,但如果路网密度低,可以互通的支路少,把车辆全部赶到主干道上,就容易造成堵塞,因此要疏通道路的“毛细血管”,提高路网密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李和平
住建部 打开住宅大院不是一哄而上拆围墙
我们认为:一是街区制是对世界城市规划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二是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它影响了路网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因此,《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在理解和落实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全面理解好“逐步”两个字。“逐步”就是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
二是《若干意见》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具体实施中还要制定细则,特别是各省、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在制定办法过程中,肯定要听取市民意见。
三是要实施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城市,都会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考虑到各种利益关系,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居民的诉求,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