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年以前,有网友将城中村众多的郑州调侃为“屌丝之城”;今天,郑州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奔向“中产之城”。
郑州年轻指数高达80,在全国城市年轻指数前20榜单中名列第五,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年轻”的郑州,“中产化”进程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经济学人》杂志最近有篇关于中国中产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大意是中国2.25亿中产面对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大,他们担心养老,担心因病返贫,担心房产权得不到保证……这些困境正在让他们“节节败退”。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同此凉热,作为比较活跃的经济行为参与者,中产群体目前感受到的困境基本上在意料之中。不过,虽然文章结论值得商榷,但其揭示的中产困境也值得警惕。
一说起“中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收入。“middleclass”这个词刚翻译进我国的时候被译作了“中产”,于是大家便将目光聚焦于“产”字,紧盯着财富收入,而忽略了如产业基础、受教育程度、自我认同、职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更重要、更关键的因素。我们目前不遗余力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客观上,其实就是在为中产的勃兴奠定产业基础。
前不久,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时指出了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五成左右,吸纳就业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的七成。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素质人员结构、高情感体验的“四高”特征,乃是“孕育”中产的“摇篮产业”,是中产者“扎堆”的行业。同时,以中产趣味为导向的现代生活服务消费,比如文化、旅游、教育、美容等,也将因中产的崛起而蓬勃发展。数据显示,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出比重近年来都已经超过生产总值的70%,这也是他们能够形成中产群体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关于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随着我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的建设,现代服务业势必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河南人会跻身中产行列。郑州当然是当仁不让。前些天,媒体报道说,郑州市2016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46.5∶51.4,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五成,行业结构正在向现代、高端方向调整,金融业等技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发展。多年以前,有网友将城中村众多的郑州调侃为“屌丝之城”;今天,郑州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奔向“中产之城”。
从东区首个税收过亿元的蓝码地王大厦到浑身透着高大上气息的千玺广场,从CBD里“抱团”的“大块头”写字楼集群,到一条马路之隔的“小清新”苏荷中心,郑州的“楼宇经济”更是一派“中产范儿”,郑州越来越成为白领中产扎堆的城市。比如,郑东新区仅税收超亿元的楼宇就有28栋,中央商务区辖区共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91家,从业人员达2.7万。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里,宽敞明亮的办公区、清新整洁的格子间、西装革履的年轻白领……这些既是“知识经济”的惯常场景,更是典型的中产Style。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我们的日常所见所闻,却是鲜活的。有次笔者路过国基路花园路口的一栋写字楼,当时正值下班时间,身上穿着职业装、手中拿着公文包、脸上写满朝气的年轻男女一拨一拨地往外涌,此时,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扑面而来,那就是郑州这座城市的活力。今年5月份,腾讯QQ大数据发布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显示,郑州年轻指数高达80,在全国城市年轻指数前20榜单中名列第五,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年轻”的郑州,“中产化”进程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日常所见,从松社书店的人文讲座,到纸的时代书店的读书沙龙,从城市之光的文艺汇演,到私人影院的层出不穷……“文青集散地”越来越多,郑州的文艺气息和人文氛围日渐成熟;从国贸360的朝气到曼哈顿广场的人气,从大上海的熙攘到万达广场的繁华,从万象城的时尚到大卫城的新潮……“中产白领消费圈”越来越成熟,郑州的商业繁华和都市感觉日益浓厚。这个时候,有人说我国中产在“节节败退”,可我怎么觉得,郑州中产崛起的脚步,正在阔步向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