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业发展了、城市配套完善了,人口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聚集,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动房地产业的需求与发展。而这,才是楼市健康发展、理性繁荣的正常逻辑。
连日来,远在北京的通州区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楼市大戏。从通州将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风声骤起,到靴子最终落地,楼市用此起彼伏的投机、炒房、追涨热潮,给予了热烈响应。直至8月14日晚近10点,专门针对通州区域的加强版限购令突然落地,并毫无缓冲期地于2小时后,也就是15日0点正式开始实施执行。
至此,通州成为全国楼市中首个区县调控的案例。
从2003年的八通线通车,到2009年的国际新城规划,再到2015年行政副中心,通州这座全国闻名的“睡城”,经历了多轮概念炒作。由2000年时的2000元/平方米,暴涨至今天的30000元/平方米,15年间,通州的房价也跟着上涨了15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通州的房价每一次都是被预期炒高,然后又大幅回调。
对楼市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追逐政策热点是开发商和购房者的惯性思路。坦白讲,“言必谈新政”的思路本身并无大错,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嗅觉敏锐度。正因为如此,但凡地铁规划、新区划分、开发区建设等新政所到之处,楼市总会首当其冲,房价上涨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新政确实能大大提升人们对于相关区域的预期,无形中为楼市产品增加一定的附加值。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在区域缺乏更多有利要素支撑的前提下,人们对新政、对涨价、对投资的过分追逐,极有可能演变为一场盲目狂欢。
以通州为例,长期以来,该区域的定位始终不够清晰,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缺乏实质性的进展,这些都成为区域发展的桎梏,无形中制约着这一区域楼市的实质性发展。这也是十余年来,尽管不断有利好消息刺激,但通州楼市仍然起伏不定、无法摆脱“睡城”这一尴尬身份的原因之一。
基于这种先例带来的反思,对于郑州这座新城崛起、高速发展的城市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利好政策到来之际,相关区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纸文书的想象层面上,而应当将关注点落回政策本质的导向上。
城市区域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区域能否发展好,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资源和配备情况。唯有找准区域定位,应产城规划先行,才能实现产城互动,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也只有当区域真正崛起,公共服务和综合配套真正完善之时,房地产业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如今,不少城市老城区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已趋于饱和。为了让新城区比老城区更有吸引力,在借力政策扶持之余,新城区应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使区域交通更便捷、设施更完善、经济更繁荣、环境更美好。当产业发展了、城市配套完善了,人口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聚集,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动房地产业的需求与发展。而这,才是楼市健康发展、理性繁荣的正常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