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线城市楼市管理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首要原因在于,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重点城市,未来房价上涨很难通过政策打压控制得住。
今年的“两会”上,一线城市房价暴涨自然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而各级管理部门的表态,更是成为楼市调控政策呼之欲出的信号。住建部要求,一线城市要严格执行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打击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发改委提出,一、二线重点城市正在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城市主政者的应对更加积极,上海和深圳市委书记均表态,对房价非理性上涨,不会袖手旁观,必须加强调控,打击违规炒房等行为。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各级管理层的表态,或许意味着,此前的政策打压将接踵而来。但笔者认为,除了控制违规炒作,如借助P2P等场外融资“加杠杆”、中介恶意炒作等,过去仰仗的“需求侧”抑制,如提高交易成本(加税、提高利率)、降低交易杠杆(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加大限购力度等,不大可能成为政策重点。同时,着力“供给侧”将是一线城市楼市管理的主基调。
各级管理层表态中,透露出一个罕见的信号,即增加土地供应。事实上,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严控特大城市人口、严控新增用地的精神,2014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对特大和超大城市开始划定永久性开发边界,形成空间硬约束。但是,此次住建部很罕见地提出,一线城市要增加土地供应,稳定市场信心,而上海也重拾新增房屋供应的“90/70”政策,增加低总价住房供应;深圳除了要在“十三五”建设史无前例的40万套保障房外,还要向海洋要55平方公里。
由此,笔者认为,一线城市未来楼市调控或许转向“供给侧”,即多渠道挖掘供应潜力来满足需求,而不是像过去一味地打击或抑制需求。一线城市楼市管理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首要原因在于,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重点城市,未来房价上涨很难通过政策打压控制得住。在经济转型的“过渡期”和“阵痛期”,维持宽松的融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制造业“去产能”和“去杠杆”已呈倒逼之势,加上利率从保护和管制到市场化,为维持银行的利润水平,从制造业分流出来的信贷额度会流向消费金融市场,即制造业领域“去杠杆”、个人消费金融领域“加杠杆”。